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本网专稿

6722人受益 内蒙古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活保障标准

2023年09月15日17:50 |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小字号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寇雅楠摄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寇雅楠摄

人民网呼和浩特9月15日电 (寇雅楠)9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加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内蒙古民政厅二级巡视员邢岗就近些年内蒙古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创新制度、健全机制,兜牢基本生活保障网

一是进一步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内蒙古不断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物价联动补贴机制,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再次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治区孤儿集中供养指导标准从每人每月153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660元,分散供养指导标准从每人每月1288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400元,增幅分别达到8.4%和8.7%,新标准从2023年1月1日起执行,切实保障和改善了全区1761名孤儿和4961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

二是进一步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主动发现机制。自治区民政厅联合12个部门印发《关于建立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数据信息共享协同保障工作机制的通知》,建立起民政、司法、公安等9个部门大数据比对核查;盟市、旗县、乡镇、嘎查村社区四级联动入户精准排查;民政、教育等12个部门精准落实关爱保护政策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精细排查、精确认定、精准保障。今年以来,累计比对数据2.1万余条,主动发现并及时将 643名符合条件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

三是进一步强化孤困儿童医疗康复服务。完善“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定点医疗机构工作机制,为孤弃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2023年,截至目前项目实施累计惠及722名孤弃儿童。精准实施困境先心病儿童手术“添翼计划”项目,对具有内蒙古户籍0-18周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就医难的儿童,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治疗费用给予资助。2021年“添翼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共实施手术救治160余例,帮助困境先心病儿童解除疾患、健康成长。

四是进一步落实孤困儿童教育帮扶。内蒙古充分发挥福彩公益金作用,实施“福彩圆梦 孤儿助学工程”,近三年来,共资助考入大中专和高等院校的孤儿1353人次,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万元。与教育部门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城乡低保家庭子女信息共享机制,将就读普通高校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及时纳入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提升助学资助精准性和便利性,近三年来,共资助孤儿1353人次、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12人次、城乡低保家庭子女75957人次。

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合力编织关爱服务网

一是健全工作网络,夯实基层基础。自治区民政厅持续组织实施旗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燎原计划”,2023年投入1200万元,改造升级了7个旗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苏木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工作指引》,新建了150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自治区民政厅联合妇联、教育等7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儿童之家建设的通知》,建立起民政、妇联共同牵头,多部门协同推进儿童之家建设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编密织牢以盟市级、旗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嘎查村(社区)儿童之家为主要阵地的四级工作网络,推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进街道、入社区,打通关爱儿童、服务儿童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凝聚关爱合力。自治区民政厅联合宣传部、教育厅等9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落实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委托照护责任的意见》,进一步强化落实全区7712名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监护责任,建立起以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联合教育等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合力监护 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将留守儿童全部纳入控辍保学机制,帮助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监护、辍学失学等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定期探访工作机制,强化落实《关于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探访工作的意见》,各级民政部门通过组织民政干部、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购买社会组织关爱服务以及招募志愿者等方式,每季度走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不少于1次,及时帮助解决突发性、紧迫性困难和问题,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三是实施品牌项目,提升关爱服务质效。自治区民政厅组织实施了“娜荷芽”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示范项目,出台相关制度引导支持基层民政部门加大购买服务力度。2023年,全区各级民政部门共购买服务项目78个,常年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关爱服务。全区各级民政部门在寒假春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以及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了“情暖新春 共护未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奋进新征程 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和暑期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累计走访探视困境儿童23638人次,开展各类关爱服务活动2645场,有效提升了困境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强管理、优化服务,构建儿童福利机构服务新体系

自治区民政厅印发《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 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以实现儿童福利机构养育、医疗、教育、康复、安置、社会工作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 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服务功能拓展提升、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拓展养育模式,提升养育能力。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大家庭”突出“定向养育”,按照儿童年龄、性别等进行分区养护,同时设立模拟家庭,突出“小家庭”情感关爱,现有 100多名孤弃儿童生活在32个模拟家庭,感受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二是搭建绿色通道,强化医疗救治。与自治区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自治区级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的通知》,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等9家医疗机构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急危重症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确保急危重症儿童及时救治。同时指导推动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建立涵盖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分级医疗救治“绿色通道”,保障儿童就近方便就医。

三是提升康复能力,让更多残疾儿童受益。协调残联将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等8家儿童福利院纳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全区儿童福利机构纳入定点服务机构比例达到66%。包头市、赤峰市等地儿童福利院对社区残疾儿童开展筛查、评估、康复等服务,实现从服务院内儿童向服务社区残疾儿童的拓展。

四是分类施教,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各地儿童福利机构通过设立特殊教育机构,内设特教班,与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实现全区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全覆盖。乌兰察布市儿童福利院设立的特殊幼儿园2023年秋季学期正式面向社会招生,使“养、治、教、康”更好地惠及社会困境儿童。

五是聚焦专业化,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深化儿童福利领域“沪蒙合作”,2021年以来,上海市8家基金会结对帮扶内蒙古8家儿童福利院,引入了40余名专业社会工作者、特教老师等专业力量,自治区民政厅与上海市民政局联合举办儿童福利机构骨干力量培训和儿童护理员培训班,有效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工作队伍专业水平。全区各儿童福利机构在儿童“养治教康安”全过程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呼市、包头等8个盟市在机构内单独设立了专门的社会工作科(室、部),其他盟市也积极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实现了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全面覆盖、深度融合发展。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