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草原文化

北疆文化青城印记第二批注解

2023年09月12日10:04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青山巍峨,召城怀古。筑城绝塞呼和浩特,沧桑历尽留下千载情思。

烟火缭绕,又见青城。历史名城呼和浩特,涵养出独特的城市气质。

遥望它烟云弥漫、波光闪耀的来处,每一座遗址古迹,每一条巷陌街道,每一项民俗技艺,每一座现代馆院,每一种舌尖味道,都撩拨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的思绪,勾勒出充满温情的城市记忆。

自“北疆文化 青城印记——寻迹文化符号集群”活动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半年的前期工作,9月1日,在第二十四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启幕仪式上,青城人民共同见证第一批50 个青城印记正式发布。

于9月5日在《内蒙古日报》刊发了第一批青城印记注解。今日,本版继续刊发第二批50个青城印记。至此,通过线索征集、实地采访、梳理论证、专家审定等过程整理出的100个青城印记全部公布完毕。

100个印记可能无法囊括青城人对这片土地的全部情感和记忆,但这是一个开始,将会有更多人挖掘出青城丰富的文化肌理,激发出青城充沛的时代活力。

第一序列:古风遗韵

岔河口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为规模巨大结构严整的环壕聚落居址。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规模最大、保存较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揭示本地区的史前编年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为探索黄河中游早期文明的发端以及文明程度的标识都将产生极其重大的学术价值。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城咀石城遗址

年代距今4500—4200年,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石城,为探索龙山乃至商周城市的形制布局、建筑规制、营造技术、发展演变等提供了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反映了本地区与周边包括中原地区密切的联系与文化交流。

秦汉长城

呼和浩特市的秦长城沿用了赵北长城,并且加以修缮。呼和浩特市的汉长城,则是赵长城继秦代沿用后的再度沿用,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和使用年限最长的长城之一。秦汉长城武川县段全长约95公里,秦汉长城呼和浩特市区段全长约10公里。其中,秦长城坡根底段(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沙梁子古城遗址

年代大约为西汉中晚期。古城遗址内发现一处汉代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这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首次发现大规模烧制砖瓦的官窑作坊。此外,在城址中部发现一座大型仓储建筑基址,这是我国首次在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发现和发掘的仓储类特别是疑似粮仓的建筑,填补了汉代边城研究的空白,也对研究我国汉代建筑技术、汉代中央政权对北方长城沿线地区的经略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经济形态等具有重要意义。

坝口子古城遗址

为汉代古城遗址,北魏时加以改建。古称云中塞,又称“白道城”。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360米,分南北二城。该城在北魏和隋唐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既为连接阴山南北的交通枢纽,又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中国和中亚西亚诸国的经济贸易要道,并带动了文化交流。

武川镇古城遗址

武川是北魏初年在北方建立的六个著名军镇之一,在北疆存在近百年,是北魏六镇中唯一保留名称至今的地方。学界一致认为武川镇古城遗址应在今武川县境内,但在具体位置上有争议。应该是武川县城梁古城、二份子城滩古城、下南滩古城三座北魏古城其中之一。武川县在下南滩古城树立了“北魏武川镇城址”标志碑。

唐单于都护府古城遗址

唐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古城。土城子古城遗址年代包括汉、北魏、唐多个朝代,是汉代的成乐县、北魏的盛乐都、唐代的单于大都护府古城遗址。古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1550米,南北225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城廊清晰、城垣雄伟。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内州古城遗址

始建于辽道宗清宁初年(1055年)。金、元沿用,明初废弃。古城大体呈长方形,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垣轮廓大致能辨,只是墙体十分残缺,唯东墙保存较好。城址四角设有角楼,现在只剩下残基,城墙外侧设有突出的马面。城内街道和建筑遗址已荡然无存。城址地表下文化层堆积厚度一般在1.1米左右。

金界壕

金界壕,又称金长城,金朝在其北部边境兴筑的界壕边堡,是金代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年间。金界壕大致分为:岭北线、北线和南线。明昌年间兴筑的南线,东北端起点在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七家村南,至武川县上庙沟村大青山北麓为止,在武川县境内长约70公里。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胜卫古城遗址

东胜卫城是呼和浩特地区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明代卫城。初设于洪武四年(1371年),是明初利用辽金元时期的东胜州城址扩展修筑而成。城墙遗址历经600余年,如今基本完好。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宽1930米,南北长2410米,周长8.6公里,面积约4.5平方公里。

归化城遗址

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主持修建,1575年建成。1694年,清康熙年间归化城曾进行重修和扩建,经过增筑后的归化城逐渐形成了内外两城的形制。归化城是内蒙古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多种文化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

广化寺造像

喇嘛洞召,清朝赐名“广化寺”,是呼和浩特地区“八小召”之一。广化寺的建筑由前后两寺组成,岩刻艺术品刻于喇嘛洞召后寺的崖壁上。对广化寺造像的保护及研究,有益于对内蒙古地区明清时代藏传佛教艺术研究。明清时期满、蒙、藏、汉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在寺院艺术中的彰显,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事实。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席力图召

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是继大召之后在归化城建造的第二座召庙。清代康熙赐名"延寿寺"。寺内现存大经堂、汉白玉覆钵式白塔、古佛殿和两块御制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康熙征噶尔丹纪功碑。席力图召在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素图召

乌素图召是众寺攒聚的建筑群落,也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召庙建筑群之一。对于乌素图召攒聚寺庙的数量,说法不一,但统称“乌素图召”。相继建于明清两代。寺庙建筑揉合蒙、藏、汉艺术于一体,形成如今类型丰富、布局多元、独具地域特色的召庙建筑群。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刚座舍利宝塔

俗称“五塔”,是小召属召“慈灯寺”(俗称五塔寺)院内最后一座建筑。五塔寺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十年(1732年)落成,五塔位于寺院之重重殿宇的后面。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塔通高16.5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凸字形,由塔基、金刚宝座和五座小塔组成。整个塔体,布满了浮雕佛像,共有1660余尊,故又称“千佛塔”。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远城遗址

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是呼和浩特地区古城中建造最晚的城,也是清王朝最后营建的八旗驻防城。现仅存将军衙署及东北角城墙。绥远城的设置对维护北疆地区的稳定、维护祖国统一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望月楼

位于呼和浩特市清真大寺东南角。建于1939年,总高约31米,平面六角形,呈六棱体塔楼。塔楼共分五层,下四层用砖砌,顶层木构亭式顶,顶上饰有一弯新月。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是回汉文化相融的体现及民族和谐友好的象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序列:民俗故事

皮艺

也称皮雕画,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使用皮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雕刻艺术,有描绘、雕刻、着色、层染、烫色、抛光、定形、半浮雕凹凸压制等几十道工艺。皮艺是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形式,蕴藏了匠人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2021年,皮艺(蒙古族皮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面塑

中国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青城面塑沿袭传统,有证可查的历史是从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由街头发展而来。青城面塑技艺具有造型概括、简练生动、色彩艳丽的特点,是中国乡土文化的代表。2011,面塑(青城面塑)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崔铁炉

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崔林是山西大同人,走西口来到归化城经营打铁生意。崔铁炉以信立号,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匠人精神代代传承。2021年,青城崔铁炉打铁技艺成为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牛角弓

是呼和浩特市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之一,选取水牛角或岩羊角、牛背筋或牛蹄筋和弹性好的竹、桦木、荆木等材料,用动物胶等纯天然材料黏贴合成。牛角弓造型古朴、结实耐用,是草原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2011年,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马鞍

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使用的马具。蒙古族马鞍制作融木工、刺绣、皮毛、金属等工艺于一体。蒙古族马鞍凝聚着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是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标志。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象棋

蒙古语称作喜塔尔或沙特拉,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游艺竞技项目。早在公元13世纪就流传于蒙古族民间。蒙古象棋反映了蒙古民族英勇尚武的精神和出奇制胜的智慧,是代代传承的中华文化瑰宝。2008年,蒙古族象棋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爬山调

也称“爬山歌”“山曲”,是由移民传入、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具体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爬山调是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作的口头艺术形式,为促进内蒙古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各民族的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角鼓

为八角鼓戏演奏乐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八角鼓戏是满族特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清代随满清八旗兵驻屯边塞流传到呼和浩特市。八角鼓戏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俗内涵,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艺形式。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驼歌

是行走于驼道的商队在漫长的道路上为自己鼓劲而随口哼出的一种小调。经过几代人的传唱、创编,形成一种特有的调式和内容。归化城被称作“驼城”,驼歌在此被流传下来。驼歌记录了驼道的沧桑历史、繁荣兴衰,其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独一无二。目前驼歌已被列入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骡驮轿

造型为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的花轿,是民间传统婚俗中的一种迎娶工具和婚俗习惯。清末民初,流传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骡驮轿体现了北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是婚俗文化多样性的体现。2009年,骡驮轿婚俗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默特祭火

是土默特人的一种传统习俗。一般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土默特人认为,火具有驱邪、净化功能,能医治疾病,恩惠于人类,是光明、圣洁、兴旺的象征。祭火习俗,蕴含着土默特人崇敬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理念。2018年,祭火(察哈尔祭火、苏尼特祭火、科尔沁祭火、土默特祭火)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羊桥传说

石羊桥原址位于石羊桥西路和鄂尔多斯路交叉十字路口东南角。传说有一位走西口来到归化城的小伙子杨贵堂,因一只领头羊在一次事故中“发号施令”而避免更大损失,后小伙子生意越做越大。他在病逝前让后人雕刻6只石羊放在其坟地内,由此这个地方的这座桥被人们叫做石羊桥。如今石羊消失了,只留下了地名,但是石羊桥的故事却被人们津津乐道。

玉泉井传说

旧名“御泉井”,位于玉泉区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内。关于玉泉井有一个御马刨泉的传说。相传康熙皇帝西征讨伐噶尔丹大捷,奏凯回师来到归化城时,人马饥渴寻不到水源,只见其胯下御马腾空而起,四蹄刨坑,地面瞬时涌出泉水。此处被后人称之为“御泉井”。玉泉井是北方有名的古泉之一,有“九边第一泉”的美誉。

月明楼故事

位于玉泉区大召前街,是一处美食景点。传说当时康熙皇帝微服到归化城的月明楼就餐,被店主敲诈勒索,堂倌刘三帮其解围。后刘三升为掌柜,月明楼成为当时归化城名气最大的茶馆戏楼,并获得御笔题额“月明楼”。这段康熙私访月明楼的故事被流传下来,大召寺内的古画《月明楼》成为这段传说的实物见证。

第三序列:巷陌时空

落凤街

是绥远城建成后形成的一条东西街,东起老缸房街,西至呼伦贝尔南路,西落凤街长982米,东落凤街长705米。因慈禧曾在此居住被人们称为“落凤街”,意为“人间凤凰,曾经在这里落过脚”。透过今日“落凤”之名,可知老街背后尘封的历史故事。

南街北街

以鼓楼为中心,南至和谐路,北至北二环快速路,是绥远城建城时修筑的南北方向主要大街。民国十八年(1929)逐渐发展成为绥远城的繁华商业街。多年来几易其名,2003年更名为昭乌达路、哲里木路,沿用至今。古老的商业大街见证了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巨变。

苏虎街

旧称苏老虎街,东起哲里木路,西至财神庙街,长435米。据记载,清末街中住着一位叫苏老虎(其名为苏二庆)的武术爱好者。1911年武昌起义震动全国,诸省纷纷举义旗响应。苏二庆护城有功被封官。1931年该街以苏老虎之名被命名为苏老虎街,后更名为苏虎街,是一条特点鲜明的老街。

仁普巷

曾位于元贞永街东段路南,东起正白二甲街,西至北马神庙街,长200米。民国初期,有一生意人任来拴来到绥远城,在该巷西口开了一家经营肉食的肉铺子,生意红火出了名,被称为任肉铺。1931年,因“任肉铺”不雅,便以任肉铺谐音为名,将该巷命名为仁普巷。2000年后,仁普巷在城市改造中建起单位住宅楼,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名字。

正白二甲街

南起新华大街,北至青城巷,长730米。清代,该街多驻兵丁营房,东部为空地无建筑。民国二十年(1931)街巷命名时,因街西建有正白旗佐领署,故称正白二甲街。1956年,正白二甲街更名为正白街。1975年,再次改名称东升街。1982年,复原名正白二甲街。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老街道。

南茶坊

南茶坊是归化城特有的地名,曾位于归化城南。康熙三十年(1691),清政府为让来往于归化城的人们有喝茶歇脚的地方,在城中东西南北设置了4个茶坊。南茶坊,当年是商人汇聚喝茶、谈生意、交流信息的地方,也是茶商囤积茶货的地方。这些茶坊经过3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东、西、北3座茶坊早已消失,唯有南茶坊因后期建成的“南茶坊小学”和“南茶坊公交站”而留名至今。

牛街

南起新华桥南街,北至新兴巷,长约680米,是呼和浩特市一条繁华的特色美食街,集聚各类清真美食和特色菜馆。牛街不仅有多姿多彩的美食文化,更有民俗民风、生活情趣的体现,独特的餐饮文化促进各民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相互交融。

莫尼山非遗小镇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回民区攸攸板镇段家窑村,于2018年建成,目前已入驻非遗项目80余项。小镇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非遗展示、文化交流和舞台演绎为核心,旨在打造成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及交流的重要窗口。2022年11月,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景区”名单。

第四序列:馆院记忆

内蒙古科技馆

内蒙古科技馆新馆总建筑面积4.83万平方米,2016年9月20日建成对外免费开放,外形以“旭日腾飞”为创意,赋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之视觉憧憬,常设展览由五个展厅和公共空间室内标志性展项组成,以“探索·创新·未来”为理念,是一座“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现代化科技场馆。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展示自然资源的场馆,是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工程,总建筑面积4.88万平方米,馆藏标本38994件,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要展示内蒙古森林、草原、水系、沙漠、动植物、古生物、古环境以及矿产、农牧业、蒙医药、旅游等各领域的自然状况。

绥蒙抗日救国会旧址纪念馆

位于大召前街的东侧,与玉泉井毗邻,原为玉泉区财神庙,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玉泉区财神庙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整体建筑分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布局,建筑面积1186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刘洪雄、宁德青等共产党人曾在这里成立了“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以此为据点进行抗日斗争。

多松年烈士纪念馆

由故居和展陈区两部分组成,重点展示了多松年同志从少年求学到接受进步思想教育,最终接受马克思和共产主义思想,成为蒙古族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和坚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成长过程。多松年烈士纪念馆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五序列:青城风物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8.89万公顷,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有着最典型的山地森林灌木—草原生态系统,是沟通东北、华北、西北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带和大通道,是蒙古高原南缘及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森林岛”,是阴山山脉生物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

神泉生态旅游景区

神泉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托克托县郝家窑村,是一处集湖泊、湿地、黄河、沙漠、古典园林为一体的综合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由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依托黄河、库布其沙漠、海眼神泉、江南园林丰富资源建设,是呼和浩特一张响亮的旅游名片。

和林格尔南山芍药

和林格尔县是北魏故都,也是芍药的原产地之一,栽种芍药历史悠久。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芍药观赏基地,和林格尔南山旅游景区芍药种植面积近630亩,共50多万株、100多个品种,被誉为“华北第一”。

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

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于2017年建设完成,占地面积150公顷,以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为主线,巧妙运用园林造景手法,结合实际立地条件,分为盛世青城、库库和屯胜景、丝路迎宾、盛乐文化、云中文化五个区段,再现草原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呼和浩特盛况,是集生态恢复、城市绿化美化、游览观光、娱乐休憩、历史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园。

小草公园

小草公园东邻丝绸之路大道,西邻丁香路,北邻学苑东街,南邻鄂尔多斯东街,位于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中心位置,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以“草”为基底,还原草原自然风貌、模拟自然生态场景,是城市东部生态廊道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首府城区核心地带最大的城市功能性疏林草地。

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

位于保和少镇野马图村南侧,北至生态路、南至规划二路、东至呼和塔拉、西至规划六路,立项总投资9.38亿元,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的主会场,还曾成功举办过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首届呼和浩特国际美食博览会暨呼和浩特冰雪旅游文化活动开幕式等。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坐落于土默川平原,规划核心发展区38平方公里,分为伊利全球样板基地、乳业创新天地、乳都寰球中心、草原欢乐世界、“伊养谷”国际智慧康养社区、城市活力社区六大功能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北疆文化 青城印记项目组:王静宇 刘春 苏昊 赵文萃 李倩 徐跃 兰天 郭娜 赵敏 达古拉 乌旗 薛腾 金泉 刘墨墨 王志伟 刘春霞 李超然 苏日娜 见习记者:陈庭萱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