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草原文化

秦汉长城

烽燧连绵映山河

2023年09月07日08:45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秦汉长城。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秦汉长城。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甲渠候官遗址。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甲渠候官遗址。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汉代三道营古城。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汉代三道营古城。

包头市固阳县天盛成段秦汉长城。

包头市固阳县天盛成段秦汉长城。

呼和浩特市坡根底秦长城。

呼和浩特市坡根底秦长城。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占全国长城总量的1/3,尤其以秦汉长城、金界壕最为精华。

  内蒙古境内的秦汉长城东起通辽市、赤峰市,西到阿拉善盟。再往西到河西走廊,都有秦汉长城分布。

  2019年,内蒙古启动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计划并开始选址,呼和浩特市坡根底秦长城、包头市固阳秦长城被选中。

  内蒙古秦汉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交融的见证者。

  疆域安宁筑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秦王朝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渡黄河攻取阴山高阙和北假之地,起烽燧、建塞亭、筑长城,且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西北斥逐,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汉书·匈奴列传》记载:“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亦弃上谷之斗郡县造阳地于胡。”

  “河南地”是指黄河以南,即今巴彦淖尔市阴山南麓乌加河(黄河故道)以南地带,包括今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及乌海市大部分地区。

  而“北假”,是指阴山东段查石太山以南,乌拉山及大青山北麓,即明安川、大佘太盆地和佘太川一带。

  秦所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而秦始皇始筑于阴山、北假地带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中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段落。

  这段长城是以阴山山脉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当时人类因地形边险制塞、堑溪谷,可缮者治之的聪明才智,成就了长城墙体为主脉,烽燧、障塞为前哨,郡县布防为后盾的军事防御体系。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卫青、李息率兵北上,出云中至高阙,建置朔方郡,并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修缮加固秦长城作为防线。

  汉武帝时不仅修缮了秦长城,沿线的重要交通要冲增筑了亭塞,加设了烽燧,形成了一条更加完备的军事防线,故而这条长城称之为“秦汉长城”。

  秦汉长城烽燧以长城为主脉,沿线分布于长城内侧的特殊位置,每逢山谷或转折处一定有烽燧,而且在歧道和多曲处烽燧较密。有的矗立在高山之巅,有的静穆于峡谷之畔,有的临近长城,无论位置何处,凡是相邻者必可相望。

  边塞烽烟贯长风

  在全国8个有秦汉长城分布的省市中,内蒙古自治区数量最多,长度约占全国秦汉长城的57%,遗存点数量约占68%。主要包括:秦国利用原“赵北长城”“燕北长城”和“秦昭襄王长城”修筑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在新扩张的领土上修筑的长城;西汉灭秦后修缮的长城;西汉增建的河西长城和外长城以及东汉为防御匈奴和乌桓而修筑的障塞。

  在内蒙古境内,位于包头市的固阳秦长城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小佘太秦长城保存最为完整。

  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固阳秦长城位于阴山深处,是秦大将蒙恬率军30万而筑,汉武帝在位期间派卫青进行过修复,距今已有2200余年。其附近还有蒙恬大将点将台、匈奴万箭穿石处、孟姜女哭倒长城段等遗址。

  固阳秦长城基本包括了秦长城的所有建筑类型,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很强的代表性,被誉为“秦长城的博物馆”。目前,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已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十四五”规划项目库。

  蜿蜒于巴彦淖尔阴山山脉地带的秦汉长城遗迹应属秦万里长城的中间段落,其中小佘太秦长城西至乌拉特中旗德岭山,东与包头市固阳秦长城相接。据考古专家鉴定,此为秦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段落。

  站在色尔腾山的秦长城遗址上眺望,群山巍峨,起伏曲折,城障壮观,气势磅礴。脚下的长城沿山势修建,宛若一条游龙蜿蜒于群山之中。这段军事防御体系,不仅向世人展示了秦长城的重要作用,也记录着2200多年来建筑技术、防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对研究中国长城历史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呼和浩特市秦汉长城是阴山山脉秦汉长城的起始地段,也是整个秦汉长城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段落。

  秦长城与战国赵北长城在呼和浩特市坡根底村北部的大青山脚呈“T”字形相汇,是战国、秦、汉三朝代长城交会并存的节点。

  2019年,内蒙古启动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计划并开始选址,呼和浩特市的坡根底秦长城、包头市固阳秦长城被选中,同时,巴彦淖尔至包头段秦长城被列为万里长城形象标识段,高阙塞、鸡鹿塞等障塞被列为万里长城形象标识点,已列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自治区)建设保护规划纲要》中写道,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对外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纳入15段/处,其中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汉代三道营古城、包头市固阳秦长城天盛成段、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居延遗址及汉长城等秦汉长城9段在列。

  秦时明月汉时关

  《汉书·武帝纪》记载,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庐朐,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之。“庐朐”指阿尔泰山南麓某地,“塞外列城”即修在塞外的长城,被考古学界称为汉外长城。

  汉外长城分南北两道,南线由包头市固阳县进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向西经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苏木进入蒙古国后又从额济纳旗北部进入阿拉善盟;北线,东由包头市达茂旗进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经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苏木进入蒙古国后,再折向西南进入阿拉善盟与居延边塞相接。

  汉外长城,年代断代为汉代,长城名录里为阴山汉代当路塞,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长城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均有分布。

  在今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可见有分布于今乌海市境内的所谓“凤凰岭长城”,它应是西汉时出北地郡沿着贺兰山东麓、流经黄河西岸北上之后形成的最西北端一道防御设施。

  与其他盟市的汉长城有所不同,阿拉善盟境内的汉长城不是以墙体为主的防御体系,而是以亭障为主构成的防御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阿拉善卷》中记载,20世纪70年代,甘肃居延考古队曾在肩水金关地表扰灰中拾得一枚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的残简,对肩水金关的试掘收获了一枚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简。这两例汉简,尤其是元狩四年简的发现,说明在汉武帝太初二年以前,居延地区已经建立起一些亭障等防御和信息传递的设施。有学者结合甲渠候官出土简文认为,到西汉昭帝、宣帝之时,居延地区曾大量建筑障塞。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是时(汉昭帝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综此可知,自汉武帝时开始经营居延边塞,后又经昭帝、宣帝两朝的不断增修完善,终于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居延边塞防御系统,能够有效地起到烽火候望、防御进犯之敌的功用,与阿拉善右旗的列燧一起拱卫着河西四郡以及河西走廊的安全。

  我国古代的北方长城最早修筑于战国秦汉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富有活力和变革精神的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普及,农业生产力有了革命性提高。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中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秦汉时期中原农耕民族不断向北方地区开拓进取,长城就是为保卫这些开拓的成果修筑的。客观上,长城的修筑使农耕文明向北扩展,与游牧文明进一步密切接触,促使两种文明在长城地带碰撞冲突、交汇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吸收。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涵盖多达8个历史时期,不同时期修筑的长城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前期长城修筑的继承发展,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长城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最好印证。(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武峰 郭伟伟)

  (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