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畔群贤毕至 文明探源再谱新篇
——西辽河文化研讨会侧记

8月21日,一场关于西辽河文化的研讨盛会在通辽市举行,中央和8个省区考古研究所、学术单位、文物考古领域和研究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西辽河文化。
这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铸就西辽河文化新辉煌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探源西辽河文明,赓续文明根脉的学术碰撞;更是一次集思广益、汇聚共识,赋予西辽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历史使命的文化盛会。
研讨会上,围绕“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主题,专家学者们以《试谈西辽河文明的“兼收并蓄”》《凌家滩文化——长江流域文明的曙光》《西辽河流域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南宝力皋吐文化因素分析》《哈民聚落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红山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西辽河流域古代人群的发展与融合》等为题的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干货满满,参会者沉浸其中,收获颇丰。
通辽地处中华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至今保留着史前聚落遗址、辽代墓葬、金代界壕、清代王府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比照黄河、长江流域文明,挖掘西辽河流域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在更大范围内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机制与道路,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加强区域联动,增进合作,保护好、传承好西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充分明确了西辽河文明研究的重要意义。
“长江文明、黄河文明、西辽河文明三大文明的专家团队齐聚通辽,盛况空前,意义非凡,是对通辽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西辽河文化的研究除了它的学术价值,还有超出学术之外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它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一个探索。”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研究西辽河文化多年。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边疆地区考古一个重要的结合点,西辽河文明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支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丛德新说。
“西辽河文明,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西辽河文明验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命题,是一个重要的文明起源路径;二是西辽河文明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田明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王明辉认为,通辽市作为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应加强考古工作,保护文化遗产,重视西辽河文明统一性、全面性的研究。
思想碰撞、汲取知识、分享讨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等不同史前文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聚在西辽河畔,围绕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广泛交流,深入开展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对比研究,提出自己的课题、观点并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紧密结合,深入研究阐释考古材料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之路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提出要把西辽河文明研究引向深入。自治区文旅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说,西辽河文明越来越成为内蒙古乃至中华文明一张光芒闪耀的文化名片。继续支持西辽河流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深化西辽河文明研究阐释,将西辽河文明化进程阐释清晰,将西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解读到位,这些是他希望学界关注的。
传播西辽河声音,讲好西辽河故事,让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被更多人了解,“西辽河文明”新时代的壮丽诗篇正在通辽大地书写。(王晓飞)
来源:通辽市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