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巴彦淖尔

“守沙要塞”变绿色屏障

——磴口县治沙模式三层护甲“四位一体”阻黄沙

2023年07月31日08:34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有农田的地方就有防护林,有路的地方也有防护林。从高空俯瞰,田成方、林成网,高大乔木林围绕一片片农田四周而生,纵横交织成防护林网,将农田紧紧护住。

  “磴口县77%的面积被乌兰布和沙漠占据,农田防护林网是磴口防沙治沙模式的核心组成,也是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城镇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副主任张景波说。

  磴口县位于巴彦淖尔市西部,处于整个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部和下风口。而河套平原以磴口县为源头,稍有不慎,乌兰布和沙漠就会越过磴口向黄河和河套地区侵蚀。由此,磴口县成为“守沙要塞”。守好磴口县,就能守好河套粮仓。

  不负众望,在7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磴口县立足自身实际,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初步形成了以资源保护为核心、防护体系为框架、产业发展为龙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体系,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磴口防沙治沙模式——构建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四位一体”的防沙治沙综合治理体系。

  “通过‘四位一体’防护体系层层防护,将沙子阻挡在外,将县域紧紧护住。”张景波介绍,首先,为保护沙漠原生资源,磴口县建立了4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4.6%,通过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紧接着,在县域最外围、乌兰布和沙漠最前沿,建起了封沙育草区,以封育保护为主,辅助飞播和人工播种耐旱沙生灌木,实现了裸露沙丘天然植被的近自然恢复和更新,有效地控制了流沙的活动和前移,封沙育草区成为县域最外围的防线,也是挡沙的第一道防线。接下来就是防风固沙区,选用梭梭、花棒等优良抗逆植物,营造防风阻沙林,形成第二道防线。最核心的就是第三道防线农田防护林区,选择抗病虫、耐干旱、耐瘠薄的高大乔木,围绕农田营造防护林,围绕路网营造林网,形成“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新型农田防护林模式,农田防护面积达157万亩。

  从封沙育草区到防风固沙区,再到农田防护林区,通过“防、治、用、养”等措施,磴口县构建了从外至内、由表及里、覆盖全域的科学治沙体系,不仅让昔日沙子追着跑的县城变成了“绿进沙退”的富饶绿洲,也彻底切断了乌兰布和沙漠向河套地区和华北地区侵蚀的通道。

  时至今日,磴口县生态治理面积210万余亩,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草覆盖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水草丰美、湖泊遍布、生态宜居成为磴口县的亮丽名片。

  在发挥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磴口防沙治沙模式也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绿洲防护林保护下的农田较无防护农田平均增产20%左右,为河套粮仓“加码”。磴口县也成为圣牧高科、蒙牛等龙头企业的优质有机牧场。

  与此同时,磴口县坚持治沙与致富两手抓,充分利用乌兰布和沙漠适宜中草药材种植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中草药材生产加工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中草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光伏治沙区为示范,推进沙漠资源高效利用,已建成光伏并网规模77万千瓦,光伏板下种植柠条、梭梭、甘草等沙生植物1.42万亩,以光、林、草、药模式实现治沙35万亩。

  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荣誉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激励。磴口县计划利用10年时间完成荒漠化治理168.5万亩,坚决打赢防沙治沙攻坚战。(记者 霍晓庆 薛来)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