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激活人才“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

盛夏时节,走进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联光村,一座座温室大棚绿意盎然,一位姑娘正在精心照料着满棚绿莹莹的香瓜苗。
这位姑娘叫苑红,是一名“95后”,也是一名返乡创业人才,自己经营着83个大棚,今年全部种了当地有名的白梨脆香瓜。“大学毕业后在外漂泊了几年,听说家乡设施农业发展得不错,就回来试一试自主创业,没想到真的成功了!”看着自家长势喜人的香瓜苗,苑红开心地说。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坚持“突出重点、按需引进、以用为本”原则,引进了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的专业人才,助力乡村发展。同时,不断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并加强与高校、企业联系对接,建立校企地长期合作机制,开展基础教育、青年人才培养等项目,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
“当地政府对我们回乡创业的人才很关心,不仅在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方便,而且每年还会开展各种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明安镇创业青年秦磊说。
引进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乌拉特前旗开展“即时咨询、全程帮办”业务,在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以优质服务增强人才黏性,切实保障政策落实落地。2022年,打造“人才驿站”14个,建成2支59人的服务专员队伍,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举办人才读书会、才艺秀、交友沙龙等活动,增强来旗、回旗人才的归属感、认同感,促进人才更好更快地扎根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中。
从小在大佘太镇红民村长大的刘瑞,2020年拿到了职业农民的证书,成了“土专家”。他在大佘太镇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辣椒,每到种植、采摘季节,还能带动周边300多人就业增收。
“辣椒每亩纯收入在900元左右,我的年收入差不多90万元。成为职业农民后,不仅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能带动乡亲增收致富,一举两得。”刘瑞说。
乡村要振兴,除了引进外来人才,挖掘乡土人才也很重要。乌拉特前旗积极开展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开展农业、医疗、教学等培训讲座,提升农村医疗和教育水平,带动当地人才的成长。为促进专家人才与农业产业有效衔接,开展农业培训,普及农业知识,邀请专家“送技上门”、开办种植培训会等方式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农民,将农民培养成扎根农村、熟悉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
在先锋镇黑柳子村黑柳子水库,螃蟹养殖户邓永刚在科技特派员郑丽华的指导下,忙着将鲜活的蟹苗投放到蟹塘中,一只只小螃蟹飞快地爬进水塘,潜入水草深处。
“今年,我承包了200多亩蟹塘,计划投放1600斤蟹苗。因为是第一次养螃蟹,没有相关经验,多亏了科技特派员的帮助,才能买到优质蟹苗,顺利开塘养殖。”邓永刚真诚地感激道。
“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精准用才是盘活人才“存量”的关键所在。乌拉特前旗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深入开展“三服务一促进”“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采取上门服务、以优带强、城乡结对等方式,构建群众点单、专家配餐、组织部门联系对接的服务网络。
如今的乌拉特前旗,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各类人才在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当地聚焦乡村人才发展,搭建平台、用心培养、优化服务、才尽其用,坚持奏好“引育留用”四部曲,为全旗乡村振兴注入强劲人才动力。(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 通讯员 韩丽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内蒙古羊草新种质创制驶入快车道
- “我们团队正在利用驯化选育、杂交选育等常规育种方法结合分子育种手段培育结实率高、抽穗率高的羊草新种质,预计5—8年内可培育出羊草新品种2—3个,推广面积可达3万亩以上。目前该项技术正处于重点研制阶段。…
- “京蒙协作”向优势互补多方共赢迈进
- 近日,位于乌兰察布市的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喜讯不断:刚刚过去的6月份已完成7.5亿元薯条全年的出口订单;明年与东南亚11亿元的薯条订单已签订…… 这家北京公司从2016年落地国家贫困旗县察右前旗,经过7年的发展,投资从5亿元到计划投资32亿元,在一片荒地上建成了国家级马铃薯现代产业园;休闲薯条、果蔬脆片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远销30个国家和地区,1年产值达40亿元。 该企业董事长刘长安感慨地说:“我们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以北京的资金、技术力量唤醒了乌兰察布沉睡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既是帮扶又是协作,真正实现了企业、农民、地方的三赢!” 乌兰察布市辖11个旗县市区,其中8个旗县与北京7个区开展结对帮扶协作。…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