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包头市东河区:内外兼修绘就文明底色

2023年07月20日16:29 |
小字号

“小区环境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停车位也增多了……”家住南门外街道东官房小区的退休教师王阿姨,对居住环境的变化啧啧称赞。

今年以来,东河区对标对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各项要求,全力攻坚薄弱环节,聚焦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学校医院周边环境提升,以及农村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引导辖区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着力打造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推动文明创建工作高质量开展,实现城区风貌日益改善、文明气象蔚然成风。

以文化人 做好乡风文明“大文章”

“以前除了婚丧嫁娶之外,亲朋好友搬家,孩子满月、升学,老人过寿等都要请客,份子钱少则三五百元,多则上千元,要是赶上‘办事宴’的月份,更是让人承受不了……”被问起以前村里办酒席的情况,河东镇王大汉村不少上年纪的老人连连摇头。

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助长了奢靡之风,给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河东镇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着眼于以文化人,持续破除旧俗陋习,而红白理事会的成立就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红白理事会成立以后,村里风气得到了很大扭转,我们不用大操大办,没有了攀比之风,礼钱也下降了很多。”村民赵大爷在谈到红白理事会时,频频竖起大拇指。王大汉村红白理事会的成立让村民在省时、省钱、省力的同时更看到了乡风文明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王大汉村还通过“十星家庭”“王大汉村文明户”创建,让文明乡风吹起来。结合村里实际,王大汉村重新制定了村规民约,理出了十条文明户的标准并加入村规民约中,明确了尊老爱幼、邻里和谐、讲卫生等各项要求,通过评比让村民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导村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此外,还通过自编自演的舞台剧、三句半、二人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村里的“文艺小广场”上进行展演,向晨晚练的村民们进行文明新风倡导宣传,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新风的熏陶,从而实现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精准施策 练就文明创建“绣花功”

“二轻楼1号楼北边有飞线充电”“外贸小区2号楼的消防通道被占用”……南圪洞街道的网格员小刘正在小区内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发在工作群里,由社区联合物业进行整改。今年以来,南圪洞街道把创建目标转化为常态化工作目标,设置“创城巡查走访网格员”,网格员每天对网格内所有楼栋单元、背街小巷进行巡视排查,并且建立了“6个随时”工作机制,随时清理各类杂物、小广告、垃圾桶,摆放非机动车、维护公共设施,从而实现辖区人居环境的提档升级。

共建共治共享,文明新风扑面来。在和平路街道,通过建立“包联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物业+交警+环卫+城管+监督检查员”的“8+”联动体系,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曝光-整改-反馈-保洁”闭环式管理,确保将不文明现象发现在一线、处理在一线。

“‘8+’联动体系的开展,既动员了更多力量,又充分发挥了群众监督的作用,鼓励引导更多的人投身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中来,让更多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包头、作贡献’。”和平路街道工作人员张慧婷说道。

扮靓家园 书写城市宜居“新篇章”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东河景区陆续涌入晨练的人。跑步、练太极,跳广场舞……人们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也享受着城市的“慢生活”。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盛夏七月,漫步在东河东路,河风裹挟着潺潺的流水声扑面而来,煞是凉爽惬意。

家住美岸华庭的徐女士是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河人,她见证了家门口东河槽的变迁,“以前一提起东河槽,想到的就是‘干河沟’,现在遛弯儿乘凉非这儿不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强则文明强。今年以来,东河区进一步加大河道治理力度,提升河道景观环境和生态功能并对河道已有设施进行了维修、连通、改造,向河道两侧绿化带、转龙藏公园、东河下游湿地等补水,实现了河道蓄水,达到还水于河、还水于民的治理目标。

漫步在沿河两岸,放风筝、抖空竹、抽陀螺、跳舞健身……傍晚时分,东河景区龙泽广场的音乐喷泉为炎炎夏日增添了几分惬意。跳跃的音符与高低起伏的喷泉交相辉映,吸引不少市民驻足。“夏天东河槽有蓝色的天,白色的云,清澈的水,还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家门口”的斑斓色彩成了市民们随手拍下的美丽瞬间,发在“朋友圈”,引得众多“围观者”点赞、评论,令人心生羡慕。

随着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如今,历史底蕴深厚的东河更散发出勃勃生机与迷人的魅力。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中,市民感受着生活的惬意与美好。扮靓东河惠民生,文明花开别样红。东河区将持续推进文明创建各项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内外兼修”绘就了一幅美丽城市新画卷,青山绿水间,擘画出祥和秀美的幸福图景。(杨涛)

来源:包头市东河区委宣传部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