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绿进沙退生态美

2023年06月30日09:00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赤峰市敖汉旗经过几十年植树造林,昔日沙地变为林海。 库布其沙漠腹地的穿沙公路。本报记者 黄燕飞 摄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在查看樟子松长势。

科尔沁沙地上,吃苦耐劳的治沙人。

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敖汉旗丰富的林产优势资源,形成了从育苗种植、食品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沙棘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工作人员驾驶大型机械在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林中接种苁蓉。王治贵 摄

随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好转,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在阿拉善左旗,梭梭和苁蓉一起生长。 本报记者 黄燕飞 摄

通辽市奈曼旗境内的科尔沁沙地正在逐渐变绿。

更多精彩 扫一扫

绿色,是生命与希望的象征,是片片沙海里最动人的色彩,更是内蒙古最美的底色。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在不断染绿的沙海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

在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长110公里、宽3至15公里的锁沙阻沙林带,呈现出“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象;在鄂尔多斯市杭锦后旗,一条48公里长的防沙林带拔地而起,阻止了沙漠前移,守住了家园;在通辽市奈曼旗,茫茫沙海已被片片绿洲所取代,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内蒙古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生态系统,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长期以来,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紧围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持之以恒推进防沙治沙,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趋势,极大地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

在多年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坚持工程带动,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持续推进沙化土地治理,走出了一条大工程带动大治理之路。同时,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内蒙古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培育选育适宜不同类型沙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盐碱、抗病虫害植物良种,大力推广坐水栽植、容器苗等系列抗旱适用技术,总结形成了以路治沙、工程固沙、产业治沙等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坚持治沙惠民,已基本形成以特色经济林、林木种苗、药材、灌木原料、沙漠生态旅游、光伏治沙等产业为主,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利益联结机制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生活双赢。

防沙治沙,久久为功换来生生不息。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近十年来,内蒙古累计完成营造林1.27亿亩,种草2.89亿亩,防沙治沙1.25亿亩。

成就的背后,是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是苦干实干的不懈奋斗。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与沙魔抗争,在茫茫沙海种下绿色希望。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贾玉林,三代接力让绿色梦想郁郁成荫;毛乌素沙地“治沙女王”殷玉珍,近40年时间里,她和丈夫创造了种出7万亩沙漠绿洲的奇迹;“时代楷模”苏和,十年如一日坚守荒漠,和老伴种下的梭梭林筑起了一道宽500米、长3公里的生态屏障……一抹抹绿色背后是一个个动人的奋斗故事。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完美逆袭,靠的是内蒙古人誓用“绿带锁黄龙”的坚定信念,靠的是全区上下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力推进。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到处激荡着绿色的情愫,绿色必然会成为内蒙古最耀眼最珍贵的底色和价值。(记者 白雪)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