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杏福树下”的幸福生活

回民区和美乡村景象。
回民区和美乡村景象。
6月8日,天刚刚亮,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东乌素图村村民王林换就在自家的杏园里忙碌起来,清园、浇水、施肥……一圈下来,王林换的额头上挂满了汗珠。
67岁的东乌素图村民王林换正在果园检查大杏成熟度。
走进杏林,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杏树上,挂着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杏子,微风吹来,果树摇曳,挂在枝头的果子散发出阵阵的果香,沁人心脾。就在去年,种了十几年大杏的王林换,在回民区一年一度的采摘节“杏王评选大赛”中,凭借自家单个果品重量172克夺得了“杏王”之称。获得“杏王”之称后的王林换因为种植的大杏果大形圆、色泽艳丽、皮薄肉厚、口感好,知名度越来越高。今年,满园的杏树刚结出青绿的果实,就有客商上门和王林换商谈预定,不出家门就能把杏子销售出去,用王林换的话讲,“这日子如今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以特色产业培育、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发展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将现代农业与生态治理有机融合,不断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方向转变,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模板。
6月的回民区田野乡畴,阳光明媚、绿意葱茏。广袤的田间地头,蔬果瓜菜生长盎然;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杏树环绕花草掩映;纵横交错的柏油路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沿着104省道蜿蜒而上行驶到回民区段家窑村村口,再向西行驶约一公里就来到了内蒙古乐谷丰农业有限公司现代日光温室大棚基地,只见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棚在夏日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种植大棚,湿润空气包裹着的浓浓蔬菜的清香味扑鼻而来。大棚内,番茄、茄子、黄瓜、油菜、辣椒等蔬菜作物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其间。每天,成熟的蔬菜从这里被摘下,直达市民餐桌。
宽敞明亮的温室环境、先进的智能化设施、长达12个月的采摘周期、高效的线上销售渠道……没有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这个智慧温室农业项目尽显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和科技感。就在前年,村民张海霞和丈夫温六旦告别了在外打工的日子,回到村子,经过培训,现在的他们已经成为了温室大棚里一名熟练的产业工人。
“每到节假日,就会有很多市民前来采摘。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白天工作,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感觉特别开心。”张海霞说,她现在心里美滋滋地,很知足。和张海霞夫妻一样,在这里上班的村民有四五十人。一个特色产业园实现了村民家门口的就业梦想,托起了群众稳稳地幸福。
聚奋进力量实现共同富裕。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农文旅产业,也成为了回民区建设和美乡村打造幸福家园、开启乡村振兴的又一个特色和亮点。
回民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回民区依托大青山前坡45公里的“生态绿带”及丰富的林下经济业态和“杏坞番红”历史文化的人文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突出乌素图“大杏”品牌效应,精心打造了“杏福树下”特色品牌,高标准规划建设大青山前坡万亩杏林基地,探索种植100亩桑葚,升级打造特色项目——乐谷丰综合性农业观光产业园,推动乡村旅游连片发展、扩容升级,形成了以8.3公里村路为主动脉,沿线50余家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为末梢神经的乡村旅游带,走出了一条“种植+观光+休闲+民宿”的多元化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继攸攸板镇入选第二批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之后,回民区成功打造了段家窑网红涂鸦村、一间房文化创意研学产业园,“杏福树下”品牌也成为回民区农文旅融合新名片。2022年,4A级景区莫尼山非遗小镇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今年,回民区高标准编制完成沿线文旅产业整体发展规划,以“文旅+”为核心,重点对东、西乌素图村环境进行整体优化提升,推动段家窑村申报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一间房村申报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
为了丰富市民游客在回民区的旅游体验,回民区还以文化活动、文艺作品、非遗展示等为载体,通过举办“杏花节”“采摘节”“丰收节”“非遗日”等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将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融入旅游发展中。同时,糅合时下流行的农文旅元素,推出露营、户外烧烤、采摘体验等休闲活动。花样繁多的“打开方式”,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回民区的乡村旅游从“用资源”向“提品质”升级,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摇篮”。
以“杏”为媒,加速了回民区农文旅市场快速回暖,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今年“五一”期间,回民区累计接待旅游人次33.25万人次,同比增长330.14%,实现旅游收入523.92万元,同比增长109.35%。
突出“杏福树下”特色品牌、培育产业新赛道、抓好林下经济、发展特色种养殖、聚焦富民增收……回民区担当使命、铆足干劲、接续奋斗,在乡村振兴中全面深化改革。目前,全区11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达到7个,收入最高达到250万元,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经济大合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画卷正在回民区缓缓展开。(李珍)
来源:回民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