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草原文化

内蒙古黄河流域:“几字弯”里的青铜文明

2023年06月08日08:55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景区提供)

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景区提供)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爵。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爵。

鄂尔多斯地区出土虎衔羊纹青铜P形饰牌。

鄂尔多斯地区出土虎衔羊纹青铜P形饰牌。

西岔遗址出土铜管銎斧。

西岔遗址出土铜管銎斧。

新店子墓地出土铜戈。

新店子墓地出土铜戈。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九曲黄河奔腾入海,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内蒙古日报社联合打造的《北疆文旅》系列专刊《内蒙古黄河流域文明》,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梳理黄河文明在内蒙古地区的辉煌历史和独特魅力,对多元一体的黄河文明起源及发展进行了阐释。本期内容铺叙了内蒙古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与中原青铜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博大辉煌的古代青铜文明。

与“夏”为伍

青铜时代完整谱系

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出兰州一路北上,在内蒙古与横亘东西的阴山相遇,如弓一般拉出一个全长830公里的“几字弯”。黄河九曲,这一最大的“几字弯”,物华天宝、人文昌盛。

1974年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人员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中东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境内朱开沟村,发现了距今4200-3500年间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朱开沟遗址。

窟野河静静地依偎在黄河“几字弯”的臂膀里,它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南部鄂尔多斯市沙漠地区的乌兰木伦河,最大支流悖牛川河源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内,两河在陕西神木县城以北的房子塔相汇合,称为窟野河。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于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朱开沟遗址便位于窟野河上游的沟壑之中。

遗址出土的耳环、指环、臂、钏、针、锥等青铜装饰品和青铜戈、短剑、刀、镞、护牌等兵器及工具,实证了内蒙古黄河流域与河南偃师二里头在同一时期先后步入“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也称为“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一词,由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院士最早提出。《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对于青铜器与青铜文明的界定为:青铜时代是指“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在中国,比较早记载青铜器起源的有《左传》:“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由此可证实,中国青铜文化开始于夏朝。

1996年,国务院开始启动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经过年代、地域、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特征等多方论证,多数研究者断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二里头文化即为夏文化。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区,南临洛河故道,北依邙山背靠黄河。黄河从内蒙古河口开始,在晋陕、晋豫大峡谷中穿行,河道狭窄,出孟津口后黄河河面放宽,黄河以此点为中心呈扇形在华北黄淮平原上泛滥、决口、改道……二里头遗址便居于这个扇形区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认为,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形器等为代表的器用制度,表明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宫廷礼制、礼乐制度已经形成。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研究员党郁在《内蒙古青铜时代考古综述》中写道,内蒙古中南部(内蒙古黄河流域)和东南部地区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其与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代共同构建了早期中国最为关键的框架体系。他们认为,古文献上记载的“山戎”“昆夷”“土方”等均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原文明共同缔造了影响深远的礼乐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早期中华文明的格局。

商彝周鼎

演进脉络平行交融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最南端、黄河“几字弯”东北角。1997-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西岔村南侧的台地上发现并抢救性发掘出一处距今约3200-3000年的西岔遗址。

遗址西邻黄河,出土的铜管銎斧、戈、铃、泡饰及金耳环等青铜器,具有长城地带北方系早期青铜器的一般特征和陕晋北部地区商周文化青铜器的特点,是与中原文化交流交融的极好例证。

清水河县西部以黄河为界,隔河相望便是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该旗境内最早发现铜器的遗址为位于原哈岱高勒乡二里半村南的二里半遗址,这里出土的铜环据考证是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流域迄今发现最早的铜器。

而其后,出现于大口二期文化遗存中的青铜器,经考证与同一时期的汾河流域文化密切相关,同时也出现了青铜文化的痕迹,其年代相当于夏朝早期。

大口二期文化遗存位于准格尔旗原马栅乡(现为龙口镇)大口村的大口遗址,南临黄河,与山西省河曲县隔河相望,西约5公里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境,为晋、陕、蒙三省区交界之地。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青铜时代准格尔旗境内已有部族活动,并出现了以区域划分的氏族联盟的部落集团,当中原炎、黄等部族在古冀州(今河北省一带)活动的时候,内蒙古黄河流域远古的先民也在南北互动。他们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学会了制陶、冶炼技术,开始用金属作兵器、器皿和装饰品,由此逐步迈进古代文明社会的门槛。

鄂尔多斯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的“几”字形大拐弯,完整地勾勒出了鄂尔多斯高原的边界。近代考古资料研究表明,鄂尔多斯青铜器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器物。鄂尔多斯青铜器最早可能起源于朱开沟文化时期,可见内蒙古黄河流域地区使用青铜器的起始时间并不晚于中原地区。

内蒙古黄河流域在青铜时代有着较为完整的发展脉络:第一期是以朱开沟遗址为代表的早期青铜文化,第二期是前短剑时代的青铜遗存,第三期是以短剑与腰牌为标志的时期,第四期是动物饰品流行时期。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的这四期人类文明几乎跨越了整个青铜时代。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副院长李锐在与崔思朋共同编著的《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中写道:鄂尔多斯青铜器是古代北方先民创造出的灿烂青铜文化。这种风格的青铜器最初可能是起源于鄂尔多斯地区,到商周时期日臻成熟并广为扩散,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年是其发展鼎盛期。

从起始时间来看,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起始时间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而鄂尔多斯青铜器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初期即已出现。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铸范以陶范为最多,其次是石范,再次是铜范。这同中原青铜铸造工艺的演进脉络几乎是一致的。

鄂尔多斯青铜器与中原青铜文化分属不同地理范围,在时间上,二者基本上是在同一起点上平行交融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彼此优秀的文化内涵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在碰撞和交融中扩大了相互间的交流与互动。

共生互融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先民能动地利用、改造、创新,使青铜器与自己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相适应并繁荣发展。其所创造的青铜器文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商周至秦汉时期中国青铜文化中北方青铜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中国青铜文化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李锐说。

在青铜时代,世界上先后形成了几个以铸造和使用青铜器为主的人类文明中心。较早的地区有伊朗南部、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及欧洲部分地区;较晚的有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而美洲直到公元11世纪左右才出现冶铜中心。

中国先民在公元前3000年前便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因此,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早铸造与使用青铜器的国家。

处于黄河“几字弯”的鄂尔多斯高原不仅是北方地区青铜文明的发祥地,在长期的对外交流互动中,也对周边地区的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影响范围辐射到内蒙古黄河流域甚至更广阔的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党郁介绍,中原青铜器以礼器为重,而北方系青铜器以武器和装饰品为重。

地处内蒙古黄河流域准格尔旗西麻青墓地,出土了有典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文化特点的鬲、罐、盆陶器组合及具有北方系青铜器特征的带扣、工具及饰品。“这种共出的现象为本地游牧经济的起源提供了线索。自此之后,农业人群南迁,而游牧人群南下,本地展现出浓厚的游牧文化色彩。”党郁说。

黄河“几字弯”里,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推动了这一区域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繁荣。

在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兴衰更替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碰撞交流、走向融合,他们的血脉融进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他们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内蒙古黄河流域出现的青铜器属于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体系,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此,内蒙古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与中原青铜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博大辉煌的古代青铜文明。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武峰 丁宁)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