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转绿 绿生金
初夏,置身于伊金霍洛旗绿色矿山多产业融合发展1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场,放眼望去,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密密麻麻铺在起伏的黄土地上,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而在光伏组件下则是“电流涌动”,太阳能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绿色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位于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矿区,全部使用露天煤矿排土场和采煤沉陷区建设。项目负责人王继强带着些许自豪告诉记者:“项目建设初期,这里是荒凉的排土场,如今不仅染上了色彩,更源源不断输出‘绿能’。”
伊金霍洛旗煤炭资源非常丰富,能源地位显著,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约560亿吨,现有现代化煤矿72座,全旗煤炭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是全国第三大产煤县。随着煤炭资源持续开采,煤矿采煤沉陷区和复垦区仍以每年约20平方公里的面积持续扩展。全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工作越来越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严重影响着矿山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在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伊金霍洛旗创新性地将新能源开发与矿山生态治理相结合,正在全力打造集矿山生态治理、沙漠生态修复、风光氢储发电、草畜一体发展的“绿色矿山+新能源+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光伏等资源并网发电,推动全域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治理,开创低碳绿色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眼前的绿色矿山多产业融合发展1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便是例证。
像荒山一样的排土场,是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矸石和表土剥离后堆放的区域,因缺乏水源,寸草难生,利用价值更是无从谈起。但是,这里日照时间长,地势绵延,具备建设光伏发电站的有利条件。
“项目一年可输出2.9亿度电,可节约标准煤9.06万吨,每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碳24.77万吨、二氧化硫55.28吨、氮氧化物57.65吨、烟尘11.23吨,如此大的节能减排成效均来自于眼前的光伏板。”王继强说。
该项目总占地6千亩,于2021年8月开工建设,装机容量150兆瓦,已于今年3月1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二期26万千瓦光伏制氢项目将于今年12月底建成并网。一座座废弃的露天煤矿排土场,变成了能“种电发电”的“太阳山”,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推动新能源项目降本增效,伊金霍洛旗采取“五统一”模式打造新能源“标准地”,即:统一规划和土地流转、统一公共设施建设、统一生态治理、统一乡村振兴、统一集中运维。同时,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并采用“光伏+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方式实现土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增效。
漫山遍野的光伏板,不仅唤醒了曾经的荒山,更映照出乡村振兴的希望。
据介绍,所有项目建成后,整个光伏发电区域将按地形地貌、林光互补种植被分为光伏发电生态修复区和生态绿化隔离区。发电项目利用光伏板下土地,穿插种植适宜于北方生长且经济价值高的经济植物,并在板下土地进行家禽、家畜等的养殖。此外,板下种植采用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提高植物生长效率和沙漠绿化的水平,使资源循环利用效果达到最大化,既绿化了矿区,又发展了林业、养殖业、农业。
纳林陶亥镇朱日根沟村党支部书记柴登科有着长远盘算:“有了这个光伏项目,我们要围绕它在光伏板下面做好产业文章,继续探索板下种养殖的有效路径,比如种植沙棘等等。通过有效的种养殖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实现土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举好生态旗、打好生态牌、走好生态路。近年来,伊金霍洛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按照矿产资源“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要求,积极有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全旗累计建成绿色矿山47座(其中国家级6座,自治区级41座);境内17座露天煤矿到期复垦率达96.85%,复垦还地率达94.51%;已完成57家采煤沉陷区绿色矿山治理368.65平方公里、治理率达90.35%,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从“煤海”到“绿城”,伊金霍洛正迎着明媚春光,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由黑转绿、由“绿”生“金”的生态富民路!(记者 帅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