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区民意随时表述民情快速反应民生需求及时解决
“红镜头”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

“下雨后路面又积水了。”
“小区地势低,能有什么办法?”
在包头东河区杨圪塄街道鑫光社区南一小区,每当大雨过后,路面总有积水影响正常通行,成为周边居民的“烦心事”。
正当大伙为难时,人群中探出一个镜头,将“事发现场”拍摄上传至网格群,很短时间里,这里的蓄水池便进行了改造升级,不仅增设了两个抽水泵,排水管道也接入道路主管道,困扰居民多年的问题被彻底解决。
录视频的人,是“红镜头”志愿服务队成员张小琴,她是2017年队伍成立伊始便加入的第一批队员。“我们服务队由热心居民组成,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大家通过镜头记录身边的大事小情,配合街道开展好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等各项工作。”谈起“红镜头”,张小琴满脸自豪。
据了解,杨圪塄街道辖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现入住5.3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24.5%以上,辖区老龄人口基数庞大,住宅区人口密度较高,基层社会治理考验不断。
如何破解治理难题,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杨圪塄街道党工委创新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调动辖区居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打造“红镜头”志愿服务队伍。
这些志愿者生活在这里,了解社情民意,又来自各行各业,能够充分发挥“行家里手”作用,通过“红镜头”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凡人善举,解决群众困难,成为社区的一线“情报员”、金牌“讲解员”、热心“调解员”。
“你家卫生间管道漏水,都渗到我家房顶了。”
“别胡说,我家卫生间做了防水,你怎么能证明是我家漏水?”
“请你不要推卸责任!”
在南嘉园社区南三小区13号楼,住在308的吴大姐和楼上408的韩先生因为管道漏水问题吵了起来。
邻里有纠纷,“红镜头”来帮忙。在“红镜头”调解室,经过一番劝说后,两人的心情逐渐平复,得知情况后的“能人”队员李文和也赶到现场。“多大的事,不就是管道漏水吗,我就是水暖工,我来给你们免费修。”李文和经过熟练的操作,不一会儿就将破损的管道修好了。
杨圪塄街道以“民意随时表述、民情快速反应、民生需求及时解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红镜头”特色品牌调解室,对于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红镜头”的队员们充分发挥各自职业特长,能解决的事尽力解决;对于矛盾纠纷的“疑难杂症”,每月15日组织召开民情恳谈会,邀请居民代表与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坐在摄像机前“开方下药”,面对面表达诉求、商讨交流、解决矛盾、提升服务。
截至目前,通过“红镜头”直播互动议事,圆满处理了147起投诉问题,居民矛盾调解率和满意率达100%。
安居社区百姓电视台录播室里,“红镜头”志愿服务队队长白秀英正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编成三句半、表演唱、小品等通俗易懂又接地气的精彩节目,组织当地居民参与录制。地道的本地话、朗朗上口的唱词、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好看好懂又好记。
“我们把话筒交给群众,把镜头交给基层,推出‘党的声音进万家’‘你问我答’‘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等一系列有温度、接地气的活动,以‘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宣传员’的方式拉近理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党的最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白秀英拿出最新的剧本,兴奋地介绍道。
截至目前,“红镜头”百姓电视台拍摄各类视频节目12期,已完成、发布5期。居民们可以通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电视墙或手机抖音社区群账号随时点击观看。
“小张,上次送来的大米还没吃完,怎么又送来一袋?”
“小徐,你又来帮我收拾家,就和我的亲闺女一样。”
……
针对辖区老年人多的特点,“红镜头”的队员们还推出情暖助老专项志愿服务,他们定期为辖区老人提供送医送药、代购代办、上门理发、打扫卫生等各类服务,与辖区爱心餐厅、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医院签订助老协议,为广大老年人托起“家门口的幸福”。
如今,“红镜头”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喜欢和认可,许多居民主动报名参与到“红镜头”的队伍当中,已经由最初的15人成长为由在册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业委会、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等126人组成的机动队伍,实现3个小区、13个网格、4676户居民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红镜头’尝试开展网络直播,运用当下的新技术新思路,开设‘身边人讲身边事’百姓空间系列品牌,积极传播正能量,让‘红镜头’不断紧跟时代潮流,成为街道宣传思想和基层治理工作的‘制胜法宝’。”对“红镜头”未来的发展,杨圪塄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俊平信心满满。(记者 蔡冬梅 实习生 杨程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