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要闻

扎根荒山39载,他种出了一片林海

2023年03月20日10:08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李振海是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塔温敖宝镇塔温敖宝村的农民。39年前,他放下锄头走进深山种树,种出了一片绿色林海。

  春节前后,气温普遍在零下二三十度。在山上清林这种重体力活,对于李振海这样79岁的老人来说非同一般。

  今年,是李振海在深山老林里过的第39个春节。与老人一起的,除了年近八旬的老伴儿,便是他亲手种下的樟子松、落叶松、杨树、云杉、榛子以及各种果树。春节期间,李振海除了年三十在家吃了顿饺子,其余时间都穿梭忙碌在2000多亩的林海之中。

  春节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李振海清林300多亩,修剪树木1万多棵。耄耋之年的李振海,只要和林子在一起,似乎就有使不完的劲儿:“我得抓紧时间清林,才不耽误春天造林。”

  1974年,30岁的李振海携妻带子,离开山东老家来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讨生活。当时国家政策鼓励开荒种田,一家人那些年没少开荒种地。黑土地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李振海很快就成了旗里的种粮大户。

  但日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让李振海警醒:“开荒种地,耕种的土地经常在大雨过后被冲刷得满目疮痍。”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出台,各级政府相继推出鼓励退耕的优惠政策,这正对了李振海的心思。

  1984年,李振海决定将自己所有的积蓄投进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从此,“生命不息,植树不止”成为他追求的人生理想。

  对于人们的不理解,李振海算了一笔账:种一垧地大豆,每年可以收入1000元左右,种20年只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种树20年,说不定能有三四十万元的收入呢!

  山上没有电,也就没有与电相关的一切。在黑漆漆的山里,一盏煤油灯照亮了李振海的夜生活。水,得到山下的河沟里去挑。头一年到山上时,从家里带来的菜几天就吃光了,他只能在山上采点野菜拌咸菜就饭吃。

  第一批树苗,从家里运到山上用了3天。山路崎岖泥泞,车实在上不去,李振海和家人就用人扛肩挑的笨办法,硬是将1万多棵树苗扛到了山上。种树时刨坑挖土,他的手肿得像包子。

  起初,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经验,种下的树成活率还不足20%。李振海买来专业书籍,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当地林业部门及时为他提供了技术支持,镇政府投入20万元为其通了电。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李振海建起了自己的苗圃,开始培育优质苗木。经过技术改进,他后来栽植的落叶松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39年的艰辛付出,成就了2000多亩荒山的郁郁葱葱。

  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建设秀美山川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李振海说:“我在荒山上这些年栽了不少树,但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如果全旗每人每年栽1棵树,那一年就能增加32万棵啊!”

  闲暇时,李振海便向周围的群众宣传国家政策。在镇政府的协助下,他把全镇有栽树意愿但缺少技术的农民集中起来进行技术培训,讲解各种树木的栽植和管理方法,并把自己的种树经验编成小册子,免费送给大家。

  在李振海“愚公移山”精神感召下,大批后来者投入到植树造林中。一时间,绿化荒山荒地成为当地人民的自觉行动,刘和、冯世彩等造林模范脱颖而出。

  这些年,李振海用于植树造林的投入超过200万元;无偿向社会各界和群众提供大小树苗近万棵,价值400多万元。

  春秋造林,冬夏清林。近40年,李振海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着他的树。如今,李振海荒山造林2000多亩、60多万棵。据林业部门估算,李振海植树造林创造的经济效益超1亿元,生态效益超3亿元。

  扎根荒山39载,绿了青山白了头。李振海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自治区道德模范、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22年,荣登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

  说起今年的打算,李振海不假思索地说:“今年春秋两季,我想再种2000棵树。”(记者 李玉琢 通讯员 蒋希武)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