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增收致富的农民喜上眉梢

行走在青城大地,从巍巍青山到黄河岸边,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连片种植的现代农业示范片区、蓬勃发展的富民产业点缀在沃野间,交织成一曲绚丽的乡村振兴发展华章。“建机制、保成果”“抓落实、促衔接”,这一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市大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让希望的田野充满了活力,更让增收致富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脸上。
人居环境整治 扮靓美丽宜居新农村
有家才有业,家变美了、宽敞了、亮堂了,才会有更好的状态投入致富的洪流中。“家”这个字眼已不仅仅是一间屋舍,更是人居环境、宜居建设的代名词。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在距离市区60多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白其夭村,平整干净的路面使人步履轻松,道路旁还建设有干净的水冲厕所。冬日虽没有夏日的绿意盎然,但从整洁有序中依旧看得出村容村貌的提升。村民们都说,曾经进村的这条路很不好走,和如今的平坦大道有着天壤之别。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走进白其夭村民张铁凤家,看到其家中的自来水供应充足,尝起来味道甘甜。说起乡村人居环境的变化,张铁凤说:“过去用的是辘轳井,后来通了自来水,我们也不愁吃水的问题了。而且我们村子越来越干净,设施设备也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方便。”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今年,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工作方面,呼和浩特市抓好基础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七配套”建设。通硬化路行政村占比99.9%,行政村通客运班车100%;行政村用电100%“全覆盖”;建成5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快递进村”服务覆盖率98.3%;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100%;宽带、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512处,安全饮水“全覆盖”。在户厕改造方面,自治区下达任务9088户,目前已开工建设30072户,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216.81%,农村户厕普及率85%。在全市范围内常态化开展“三清理、三整治、四提升”专项村庄清洁行动方面,村庄100%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旗县乡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80%以上,无害化处理行政村占比达31.08%,较去年提升12.53%。在推进乡村治理方面,全市建成农村网格2363个、共有网格员2403名,建成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服务中心1088家,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800余条,全市960多个行政村建立健全了“四会”,已评选十星级文明户1865户。
京蒙协作 搭建乡村振兴连心桥
怀存贵是武川县上秃亥乡马王庙村一个普通的村民,从2015年开始种植红美土豆,最多时自家种了700多亩,每年能收获近200万斤。但每年到了收获的时候,却有个两难的困扰:如果收成不好,卖不上价钱,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如果收成好了,寻找销售市场又成了难题,如果不能及时联系到购买方,土豆就得存在储窖里,一是影响品质,二是受价格波动,对经济收入会产生很大影响。加上这两年疫情反复,销售运输都成了问题。
就在这个关键时期,京蒙协作消费帮扶发挥了作用。北京市门头沟区负责消费帮扶的企业通过两地京蒙协作机制,与怀存贵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灵山绿产”品牌旗舰店帮助销售红美土豆30余万斤,给农户带来了近50万元的收入。
自2018年武川县与门头沟区建立京蒙协作结对关系以来,双方将消费帮扶作为推进京蒙协作的重点工作,建立政府牵头、企业发力、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打造“源味武川”区域公用品牌,以推动武川县农牧业产业升级为目的,依托京蒙协作平台,一方面持续强化“源味武川”与北京市门头沟区“灵山绿产”的品牌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展销活动,拓展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借助京蒙项目资金,给予武川县农副产品销售运输补贴,调动当地企业积极性,减轻企业经营成本。近几年通过京蒙协作机制,共销售武川农副产品近1亿元。其中,以内蒙古亿海牧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巧妈妈酿造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2022年通过京蒙协作机制,销售农副产品近1200万元,同时带动近50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既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又解决了农户转移就业难题。
实施精准扶贫 特色产业助力减贫
今年11月11日,2022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研讨会上,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发起的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名单正式公布,中国燕谷坊集团产业扶贫案例——《精耕燕麦产业 实施精准扶贫》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名单。而这个案例正来自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
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内蒙古燕谷坊集团,聚焦全谷物产业,以“一手农民 一手市民”为品牌使命,致力于打造中国全谷物产业典型,立足武川县,与当地农户合作,以“企业+基地+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将种植收购和市场动态对接。自2015年,燕谷坊集团连年以高于市场价30%的燕麦保底订单收购价与农户签订燕麦种植订单合同。2021年开始与武川县农民施行“小微订单”模式扶贫,每年春分时节举办订单签约仪式,与武川县农民签订燕麦种植订单协议,在订单中为农户设立收购保护价(一般高于市场价30%),一纸协议使燕麦种植农户吃了“四不愁”定心丸:不愁劣种坑农,不愁种植技术中的盲点,不愁燕麦卖不出去,不愁价格卖不上去。农民燕麦种植积极性大增,户均增收2800多元。订单农户由2015年118户发展到2021年5120户,订单基地面积由起初不足万亩扩大到15万亩。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增加了农户的收益,同时也为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燕谷坊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何均国所言:要真正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农能力,关键在于让广大的农民真正成为产业链节点上有话语权的主体,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燕谷坊扶贫案例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展现了我们本土企业带动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达到逐步增收、和谐共生的状态,为共同富裕的达成更添一份力。
筑牢“防返贫”保障基础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今年以来,筑牢“防返贫”保障基础、消除“易致贫”风险隐患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抓牢监测帮扶方面,呼和浩特市对标自治区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十类重点人群”重点监测和全部农户摸排,累计摸排21.47万户48.72万人。截至目前,全市脱贫人口共25409户52437人,其中,享受政策13125户25106人,不享受政策12284户27331人;监测户共838户1584人,全部因人因需帮扶,无致贫返贫发生。全市脱贫人口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比例50.28%,保障农村低保人群7.9万户12.8万人;安排防贫保811.77万元,投保全市农村人口90.05万人。脱贫享受健康帮扶政策1.3万户2.5万人,慢性病签约实现“应签尽签”,农村低收入人群政策内可报销比例93.58%。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制定《呼和浩特市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行动方案》,明确8方面30项工作任务和85项落实举措。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继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的更好成效。(记者 许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