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草原文化

“四大考古名片”令人刮目相看

2022年10月11日08:41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八曲连弧型金盒。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八曲连弧型金盒。

哈民遗址出土的陶猪。

哈民遗址出土的陶猪。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棺。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棺。

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的人形壶。

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的人形壶。

  《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辽墓》《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遗址》,这每一项考古成果拿出来都能震惊世界、载入中国考古史册。可它们却集中出现在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这些考古项目被概括为“双辽双新”,考古成果被称为“四大名著”,它们代表了这一地区现代考古的最高水平。这是近日举行的宣传普及西辽河文明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上梳理出来的通辽市“四大考古名片”。

  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青龙山,一座位于西辽河东南努鲁尔虎山余脉的山峰,因此山南北起伏犹如一条青龙,故名青龙山。就是这座青龙山,让一直默默无闻的西辽河考古一夜之间震惊世界!

  1985年6月,在距青龙山不远的通辽市奈曼旗斯布格图村庙子山修建水库时,发现了一座古墓,经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这就是被列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西方人称为契丹文化奇迹的“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这座墓为砖砌多室墓,全长16.4米。墓构筑规模虽然不大,但随葬器物却非常丰富、精致,共有随葬品3227件。公主与驸马均头枕银枕,身着银丝网络,戴金面具,着银靴,胸佩琥珀璎珞,束带。整个墓中的随葬品多为金银、玉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等贵重材料制成,共用黄金1700克,白银1万余克。

  另外,还在墓中发现了最珍贵也是最有研究价值的7件玻璃器皿,造型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它们的发现不仅反映出辽与西方国家有着广泛的经济贸易关系,也为研究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草原丝绸之路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墓里的壁画也非常引人注目,画面规模虽然不大,但民族特点异常鲜明。在墓道东西壁画有反映墓主人出行和归来的场景——《出行图》和《归来图》,在前室东西两侧墓壁上绘有男女仆役和手持骨朵的侍卫以及展翅翱翔的白鹤。从画中男女的装束、组列来看,仆人们正在小心翼翼地服侍墓主人,反映出墓主人日常生活的悠闲与奢靡。券顶的星辰图,是继河北宣化星象图以后为数不多的发现。

  陈国公主在《辽史》中没有记载。根据墓志,她死于开泰七年(1018年),时年18岁,因此推知其生年应为辽统和十九年(1001年)。墓志记载,公主为景宗皇帝的孙女,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之女。秦晋国王是圣宗的同母弟,他在圣宗时期既是亲贵重臣,又屡建战功,深得圣宗的器重,生前屡次加封,死后又追封为皇太弟。

  据墓志记载,公主本人也深受皇帝恩宠,曾“自太平进封越国公主”,屡受加封。在她病重期间,“圣上亲临顾问,愈切抚怜,诏太医以选灵方”,表明圣宗对她的关心,也反映出陈国公主家世地位的高贵显赫。公主的驸马萧绍矩《辽史》也没有记载。墓志说,驸马都尉萧绍矩即皇后之兄,为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

  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田明说,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是迄今为止出土辽墓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辽代未经盗扰的皇族墓,就其考古、学术价值来说,可以和皇陵相提并论,对评价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缔造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历史贡献及深入研究辽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吐尔基山辽墓

  西辽河下游的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可以说是西辽河平原“最平”的地区,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片平坦坦的土地上,竟然“冒出”一座青石山来,在方圆百里内显得十分突兀。不过,由于当地土壤含硝,为防房基返硝,人们盖房时便用石头砌基,吐尔基山就成了当地人建房用石的采石场。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座平淡无奇的采石山,却在2003年春天,因一座无与伦比的辽墓彩棺的发现而名扬天下。这便是埋藏于吐尔基山脚下令世界震惊的辽代大型贵族墓葬,它历经1000多年,仍然保存完整、熠熠生辉,震惊考古界。

  吐尔基山辽墓距通辽市50公里,为石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墓室四壁的壁画绝大部分已经脱落,藻井上面绘有月亮及太阳图案。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主要有铜器、瓷器、铁器、银器、金器、漆器、木器、马具、玻璃器和丝织品等,许多随葬品在工艺和造型上都极具特色,再现了当时辽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特别是彩绘木棺和棺床,在内蒙古尚属首次完整发现。彩绘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以及部分牡丹花叶子为贴金,四周悬有铃铛,在棺盖上面还有三个类似葫芦的鎏金铜饰件,下面衬有花叶。棺首有一个小门,门上有一把铜锁,锁上系有钥匙。小门两旁各站立一个人。内棺的棺盖正面有三团贴金龙纹图案,两侧各有一对贴金凤。棺床为须弥座状彩绘棺床。

  2003年8月,彩棺开棺在呼和浩特进行。彩棺盖被慢慢打开,令人惊奇的是里面还有一个内棺。打开内棺,墓主人终于露出了神秘的尊容。这是一位女性,尸体已经全部腐烂。后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检测,墓主人的年龄在31至35岁之间,身高估算为1.592米,属北亚蒙古人种。尸骨头部戴有金箍,穿有11层丝绸衣服。在尸骨上还覆盖着8层丝织品,外层破损严重,内层保存较好。尤其是第7层,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十分精美,它是墓主人的一件罗裙,虽历千年,但上面的黄色绣凤图案清晰可见,明显地带晚唐风格。

  “由于墓内没有发现墓志,所以不能据此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根据随葬品来看,墓主人应该是辽王朝的一个贵族。”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说,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彩棺的开棺,在中国考古界引起轰动,它以无可争议的事实被列入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吐尔基山辽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民遗址

  茫哈沙漫漫,枫叶满园红。这便是西辽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遗址——哈民遗址。

  “茫哈”是蒙古语沙坨子的意思,哈民遗址就坐落在西辽河流域一片栽满五角枫的沙坨子上。这里是通辽市科左中旗腹地,南望西辽河,北靠新开河。遗址所在相对低洼平坦,被掩埋在1米多厚的风积沙层下,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

  2010年春,在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南一个名叫哈民艾勒的嘎查,一位放羊牧民偶然在羊蹄子刨过的沙地上发现了一些陶器残片,于是他就用手接着往下挖,最后挖出了一个完整的陶罐。

  一时间,“沙地出宝了”的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开,由此引来众多前来挖宝的村民,也引起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关注。2010至201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哈民遗址进行了连续大面积有计划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8200余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环壕2条,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余件,出土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种子80多万粒,人骨205例。

  经考古发现,哈民遗址距今约5500至5000年,是西辽河流域一处大型史前环壕聚落遗址。遗址平面上有成排或成组分布的房屋居址,呈半地穴式,平面呈“凸”字形,有长方形门道和圆形灶坑。房址走向一致,为东南方向。居住面上普遍散布有遗存,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装饰品等。生活用具多为陶制品,如罐、壶、盆、钵等盛储器,生产工具一般常见有石制品,如磨盘、磨棒、斧、锛、凿、杵、锄及球等实用器。装饰品多见骨器、蚌器和玉器。

  哈民遗址出土陶器最主要器型有以麻点纹为特色的筒形罐、壶、钵、盆等,多数成组出现。此外还有少量丫形器、陶饼、彩陶片等。陶质绝大多数为砂质陶,还有少量的泥质陶和夹砂陶。此外,泥质红陶还见有少量的彩陶片,所见纹饰有横向条形黑彩纹和弧线对顶三角黑彩纹。

  哈民遗址发现的石器多为石质工具,制法以琢制和磨制为主。从石器的岩性看,主要有石英石、石英砂岩、鞍山岩、硅质灰岩、燧石、玛瑙、玉料等。根据生产工具的组合关系看,哈民遗址先民们应该具有以农耕为主、兼具有捕捞和狩猎辅助的经济模式。

  玉器在哈民遗址中也被大量发现,种类有玉璧、玉环、玉钺、玉匕、玉钩云形器、玉坠饰等,质感温润、造型精美。玉器通常也被认为是通天理地、晓谕鬼神的载体,这些玉器对解释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线索。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吉平说,哈民遗址价值可以概括为“三大史前奇观”:

  第一大奇观:它是中国考古工作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现的史前聚落,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遗迹现象之震撼、出土文物之丰富,在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

  第二大奇观:遗址内发现的十几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房屋木质构架,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构筑框架情况,这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第三大奇观:房址内发现大批人骨遗骸,其中一座仅18平方米房址内,就发现97具人骨遗骸,令人触目惊心,堪称中国史前之最。

  吉平说,哈民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首次大面积发掘的完整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及保存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发掘清理出大量史前遗存,有成排的房址,零星的墓葬和灰坑。

  哈民遗址的考古发掘被列入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10月,哈民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南宝力皋吐遗址

  与哈民遗址一样,南宝力皋吐遗址也坐落在一片沙坨上,也是一处新石器遗址。不同的是,这处遗址位于西辽河流域更北的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年代也晚于哈民遗址。

  2006年开始,由吉平带队的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南宝力皋吐墓地和遗址进行了4年连续性大规模的野外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1万多平方米,发掘清理墓葬295座,出土陶、石、玉、骨、角、蚌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

  南宝力皋吐遗址是目前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现规模最大、遗存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群。墓地出土随葬品中陶器和玉石器数量最多。其中出土玉器可分为装饰类,如环、璜、管、珠、坠等,是佩戴在人体不同部位的饰品;工具类如斧、锛、凿、刀等,个体不大,但大多都有使用痕迹;兵器类见有钺;礼器如出土的一件精致白玉牙璧。此外,绿松石、叶腊石、水晶、玛瑙等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多为装饰类。

  出土陶器最常见的组合是筒形罐和壶或叠唇罐,个别组合出现了钵或尊形器,其繁复而写实的附加堆纹以及精致对称的复线几何纹,无不折射出草原地带先民们丰富多样的生活景象和创造力。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骨器。其中,打制(琢制)石器多于磨制石器,骨器随葬品精美,十分醒目。

  考古研究发现,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陶器的文化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如网纹筒形罐、高领双耳壶、尊形器、豆、钵等显然具有“小河沿文化”的特征;而竖条形堆纹筒形罐、叠唇弧腹罐、复线几何纹陶壶等陶器与辽宁偏堡子类型同类器如出一辙;还有一定数量的横条形堆纹筒形罐、复线几何纹鼓腹罐等,又与东北北部嫩江流域的“小拉哈一期遗存”陶器十分相仿。总之,这是第一次发现了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几支重要遗存——小河沿文化、偏堡子类型、小拉哈一期遗存的共存实例,为研究它们的关系提供了至为关键的材料。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教授田广林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辽河流域曾经孕育了兴隆洼、赵宝沟、红山以及小河沿等灿烂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处于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特殊地带,是燕山南北史前文化承上启下的重要区域。这里远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纵横驰骋的历史大舞台,千百年来钟灵毓秀,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而西辽河考古“四大名著”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这“四大名著”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对哈民遗址情有独钟,他认为,哈民遗址是目前西辽河流域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房屋布局有序,小型房屋围绕大型房屋,社会分层明显,出土遗存丰富,玉器作为礼器使用,具有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功能。哈民与牛河梁、那斯台、魏家窝铺具有时代共性,又有地域区别,共同组成红山文化的四个不同类型,成为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的重要考古见证,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丁铭)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