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要闻

全国模范教师于秀娟:科学理性包容 诠释教育真谛

2022年09月11日07:46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于秀娟在全区教研工作研讨会上发言。

  “科学、理性、包容,我执教32年的教育理念概括起来就是这3个词。”初秋,记者在呼和浩特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办公楼见到于秀娟的时候,她正在组织中心的环节干部开会研究新课标落地的相关工作。精神干练、张弛有度的言行让人感受到她几十载在讲台上练就的翩翩风采。

  2022年4月,于秀娟从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调任呼和浩特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担任主任一职,虽然转换了跑道,但她忙碌的身影仍在为教育事业奔波,初心不改。用她自己的话说,“爱职业,有情怀。不论我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一上讲堂肯定是斗志昂扬的状态。”

  1990年,于秀娟自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任教。作为一名新教师,于秀娟带着不能让学生、家长失望,让学校放心的想法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身兼班主任和3到4个班的化学课任课老师,于秀娟一步一个脚印地和学生共同成长。多年后,于秀娟的一位学生成为了内蒙古大学的老师,在偶遇于秀娟的时候说:“于老师,我就想成为您一样的老师。”能够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觉得学化学没那么难,于秀娟认为这就是最高的褒奖。

  在谈到科目老师和班主任的角色把握上,于秀娟说,“我是一位严谨的化学老师,但我从来不用化学课堂解决学生的管理问题,学生管理会在每周备一堂高效的班主任课来集中解决。”因着对学科的高要求,于秀娟的学生化学成绩相对优异,有同学取得了高考化学成绩全区第一的佳绩。

  多年的一线教学,于秀娟用行动诠释了她对科学施教的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态度,按规律办事,既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又要遵循教学规律,从而做到科学施教。例如,10年之前,化学被誉为理科中的文科,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观察近10年的高考题会发现,命题从强调记忆转变为强调理解。”于秀娟坚持用自身具备的学科素养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策略和学科本质。

  贯穿于秀娟教学工作中的理性和包容,是她为人师表的另外一面。于秀娟认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个人生,理性和包容地对待学生,才能让学生理性和包容地对待世界。

  2014年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于秀娟抓住这一契机,和学生们展开了一场讨论。“我对学生说,生命是一件很无常的事情,外界关注的是这架飞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对这些乘客的家属来说,亲人的安危才和他们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珍贵,要知道自己拥有现在的生活是一件多么不易和值得感恩的事情,同时也应该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注意安全。”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开展了网上教学。“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不幸的事情,我专门制作了一个网课课件,讲我们面对这些逝去的生命、面对疫情应该怎样做。”于秀娟说:“面对外界纷杂的声音,我们应该专注自己的事情,教师专注地备好每一堂课,学生专注地上好每一堂网课。我们守住口、守住心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做法。”于秀娟抓住所有契机,教给孩子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

  学生们给于秀娟总结过“于老师的金句”——“不要犯低级错误”“上了黑板智商为零”。这个低级错误是什么呢?学科上的计算错误,管理上的一些基本要求,比如穿校服、理发。“面对学生犯的错误,老师的包容性是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信任。比如叫学生上黑板解题,十有八九会紧张,我就会说,‘正常,上了黑板智商为零’,这样学生不会因为一次的错误留下阴影。”面对个性品质千差万别的学生,于秀娟觉得首先能够发自内心的接纳每个学生,在接纳的基础上再谈教育。能叫出每一个学生名字的她,从未缺席学生的成长。不知疲倦地穿梭在班级和办公室之间,自己从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再到年级组长,一线的历练让她更加成熟。

  2011年12月,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学术委员会,于秀娟高票当选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成立学术委员会的目的就是帮助老师们的专业发展,为老师们做一些学术引领、学术评价、学术推介的活动。”于秀娟和成员们认真组织了一年一届的教务教学研讨会。借由这个活动,一中教师队伍的教学研究氛围日益浓厚。

  真情付出,回报必丰。2012年于秀娟获评自治区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2017年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2019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今年入学的初一和高一赶上了自治区中考统一命题和新高考第一轮,我觉得在这当中教研工作大有可为。”如今,于秀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再次投身到了新的赛道上。(记者 王雅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