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
“与鹤共舞”的美好家园
“听说有只‘傻狍子’挂在了路边的铁丝网上,得赶紧去看看它有没有受伤。” 2月10日,不顾风雪严寒,兴安盟科右中旗公安局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接到救助警情,立即赶往救助。
“狍子可是我们这儿的宝贝,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民警说,“狍子这种动物,危险意识没那么强,并且长相呆萌,东北地区都叫它‘傻狍子’。”“这是一只野生狍子。身体并无明显外伤,腿部力量不足难以行走,可能是由于冬季野外食物短缺取食困难导致体力不支。”民警检查后,将该狍子送往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待狍子身体完全康复并具备野外独自生存能力时,再放归大自然。
“狍子属鹿类,是疏林地带的动物,湿地的代表性动物是生活在芦苇丛的丹顶鹤。除了狍子,我们还经常救助丹顶鹤、秃鹫等珍禽。鹤类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被看作湿地环境优劣的标志。”说起救护野生动物,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于有忠如数家珍。
“近年来,兴安盟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积极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狍子、丹顶鹤等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办主任宁佳慧说。始建于1985年的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科尔沁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栖息在这里的鹤类、鹳类等珍稀鸟类为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不仅能看到“傻狍子”打架,还能“与鹤共舞”,这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得益于该旗实施的“生态立旗”战略。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风沙作抗争,向盐碱地要良田,通过禁牧、禁垦、禁伐为主的“三禁”工作,“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退牧还草、重点区域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按下了生态退化的暂停键。
2021年,科右中旗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流域和侵蚀沟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梳理,在吐列毛杜镇新艾勒嘎查、巴仁哲里木镇哈达阿拉嘎查采取开挖水平坑、水平坑埂穴播柠条、削坡等方式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共计开挖水平坑17万余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8平方公里,有效缓解山洪发生。
“2012年之前,我们嘎查水土流失特别严重。那时候开始造林,到现在已经完成1100多亩,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党支部书记陈国发说。 截至2021年末,该旗共完成造林125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8万亩、水土保持治理25万亩。目前,全旗沙化土地面积由原来的611万亩退缩到60万亩以内,有效恢复比例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从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18.8%和70%。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让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鹤、鹳类等珍禽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衍场所,凸显了生物多样性之美。
为了守护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每年春季,科右中旗开展保护候鸟专项行动,加强候鸟栖息地的巡逻,严厉打击非法猎捕候鸟等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积极与各部门通力合作,严查非法运输,经营候鸟等违法行为。
“2021年,保护区建设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医院并投入使用。”宁佳慧说,这样一来野外被救助的动物们就有了自己的医院,能得到及时救治。
自2021年9月起,保护区在海代哈嘎泡、十家子泡、哈日巴达、蒙古店、东塔等6个地方开展迁徙水鸟秋季监测工作,范围覆盖了包括保护区核心区、重要湿地及周边重要的鸟类迁徙地、繁殖地、停歇地。
截至目前,共监测到候鸟7目10科30种近万只。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4种,分别是白鹤、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灰鹤、白琵鹭、小天鹅和鸿雁。保护区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三有”保护动物10种。“守护野生动物生存的家园也是守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做的工作还很多。”宁佳慧说。(记者 张慧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