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生态环境

保护救助野生动物需要全社会参与——为“迷失”的它们找到归途

2022年02月10日08:42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悠然自得的苏卡达陆龟、上窜下跳的白狐、野性十足的红隼……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有着一群特殊“住客”。走近观察,从一个个安然自若的样子中很难看出,它们都曾有过一段流离失所的苦难经历。有的险些被送上餐桌,有的因非法饲养而被遗弃街头,有的曾伤痕累累……

  每年都有不少野生动物因受伤、迷路、遗弃等意外情况而流落在外。为了帮助“迷失”的它们找到归途,作为呼和浩特市唯一一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便成了它们的“庇护所”。2021年这里共救助了93种、约100余只(头)野生动物,其中不乏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草原雕、黑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天鹅、游隼等。

  “这两只是元旦期间刚送来的,一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游隼,一只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赤麻鸭幼鸟。这只游隼伤得比较重,救治起来比较费事儿,什么时候能康复也不好判断。我们根据伤情,进行了外伤处理和抗生素注射。待其伤口恢复并达到放飞条件后,会将它放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高楠向记者介绍。

  细数这些动物的来源,既有市民举报后的野外救护,又有执法人员巡查时的发现,还有一些是非法饲养,被执法部门没收后送来的。

  “很多人对野生动物的救护工作并不了解。”高楠介绍,实际上,救护野生动物是一件科学性极强,并且具有一系列专业化、系统化流程的工作。“没有相关知识的市民在发现野生动物时,切莫贸然出手抓捕,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再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救助。”

  对于救助回来的野生动物,工作人员首先要查看它们是什么品种,有无外伤、寄生虫,眼睛和口鼻功能以及食欲如何,以便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和照料。在帮助这些野生动物恢复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治愈它们的心灵。

  高楠从事野生动物救护十几年,拥有丰富经验。他说,不少野生动物在远离同伴和家乡时,尤其是受伤的野生动物,都存在一定心理创伤,救护时,一定要给予它们充分的安全感。比如在照料时,不能像对待家养宠物一样,随意抚摸逗弄,必须给它们一定的隐私空间。这些动物极具野性,经常对照料人龇牙咧嘴或者嘶吼威胁,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细致地观察,并根据它们的习性进行适时安抚。于是,工作人员就将猛禽野兽等“捕食系”动物和“猎物系”动物之间的笼子隔得很远。有时候,工作人员担心落单小动物孤独抑郁,还会根据习性,将它们放进一个笼子里,跨种族合养,这样既是陪伴,也是社群训练。

  “受伤的野生动物刚来的时候都有应激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喂养,才能逐渐适应。经过治疗,恢复健康后,我们会对其采取野化训练,在具备野外求生能力后,就会让其回归大自然,因为那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所以,留在动物园里的动物只是少数。”高楠说。

  不过,有几种情况野生动物是不能放归自然的。一是该动物非内蒙古本土物种,若放生,有破坏本地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风险;二是有的野生动物有一定的危险性,放生后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三是野生动物因受伤残疾,不具有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对于不能放归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会为它们营建一个安居的新家,让它们无忧地繁衍生息,直到终老。

  记者在救护中心看到,一只白狐在舒适的笼舍跑来跑去,餐具里是刚刚吃过的食物残余。高楠说,这只白狐就不适合放归。一方面因为它的毛色很显眼,放归后很难捕到“猎物”,自身无法生存。另一方面这只白狐不是本地物种,放归后如果与本地物种杂交繁殖,会破坏原有的种群。

  在高楠看来,保护野生动物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仅靠救护中心的力量十分有限。之所以成立这个中心,既是为了救助野生动物,更是以此为契机呼吁全社会关注野生动物保护。这几年,高楠除了一如既往地救护野生动物,还把一部分精力放在科普上。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驼鸟蛋、鹿角、蛇皮等。他说:“从2022年开始,我们想走进小学,进行猛禽科普方面的宣传,让孩子们从小能够实实在在触摸到这些曾经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实物。因为只有亲身感受,才能真正激发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记者 李国萍)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