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要闻

“立字为据”小杠杆 “契约新村”大作为

2021年12月06日08:08 |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小字号

初冬,记者走进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于家粉房村看到,不管是村干部还是普通群众,不管是修路占地的大事儿,还是邻里纠纷的小事,这个村庄都是一派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和谐景象,这里是巴彦花镇出了名的和谐村、先进村。

契约化管理改写村庄历史

1998年,于家粉房村民去村西田里劳作的唯一石桥被水冲断,干部群众达不成共识,无法合作,桥断后的10年里,全村人去地里只能多绕行10多里路。

直到2008年,该村成为村务契约化管理试点村,契约化管理成为解决难题的“金钥匙”。村党支部按照五步决策法,组织召开了村民会议,村委会与村民一起研究起草并签订了《于家粉房村委会与村民建桥协议书》。协议规定了双方的职责义务与违约责任,给村干部戴上了“紧箍咒”,给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短短46天,新桥竣工通车,困扰了于家粉房村群众10年的“闹心桥”成为了干群合力修成的“连心桥”。

从此,契约化管理彻底改写了于家粉房村的历史。如今,于家粉房村的契约化管理涉及到全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集体资产管理、经济项目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村级重大事务,还是邻里纠纷、家庭赡养等日常琐事,村里都用契约将双方的责权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几页纸不仅是一纸契约,它更是党领导下的村民依法民主自治的具体操作模式,是农村基层民主议事决策、依法执行落实和监督发生质变的见证。

“契约合力”加速富民增收步伐

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出台惠农政策及项目,借着村务契约化的东风,2008年初,巴彦花镇党委、政府决定在于家粉房村推广设施农业项目,契约化管理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了契约托底,干部群众都干劲十足,大棚户的收入立刻有了翻番的喜人变化。于家粉房村利用契约化管理先后完成了棚圈建设、肉牛肉羊养殖、玉米全膜和半膜覆盖等多个富民项目的落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合同、订单等集约化形式,参与农牧业生产经营,农资供应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农资供应合同,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农机作业托管合同,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品回收订单,通过契约化保证农户权利及履行的义务,增加诚信力。契约化管理在为民服务的基础上,又带领于家粉房村的老百姓实现了致富增收路上的弯道超车。

“契约银行”明晰三资管理思路

于家粉房村为了更好的管理村集体“三资”,用契约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职责。

村集体的机电井、变压器、线路等以承包合同的形式委托专人管理,负责电力供应维修、机电井维修及正常运转,出现问题进行追责;村集体土地等资源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由村民承包经营管理;村集体所有的村部房屋、场所、办公设施、村卫生所、村文化广场等公益性资产,全部以合同的形式委托相关使用者和负责人管理和维护,明确职责;对村集体收支款项,通过契约化的形式建立审批流程,明确职责,定期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监督,使得村级“三资”管理更加规范化。

“契约范本”撰写乡村治理攻略

经过12年的探索与实践,于家粉房村将契约化管理延伸到农牧业产业化项目、民生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生态建设与管护等公共事务和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等方方面面。

可以说,小小契约让村干部由“指导员”转变为“服务员”,让老百姓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让村委会上的“记录本”转变为“协议书”。于家粉房村在契约化管理的加持下,近几年率先完成了210省道征占及道路交通改造工程、危房改造工程、集中供水工程,建成了契约化展馆与契约文化广场,于家粉房村也真正成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振兴范本。

于家粉房村的契约化管理已经成为巴彦花镇制定村规民约、呵护公序良俗、规范权利义务、破解发展难题的推广模式,为全镇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中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提供了“契约思路”,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记者 魏那)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