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通辽

从国家林草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到地方法律法规配套政策的加持,并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通辽市让3000万亩沙化土地披上绿装

2021年07月19日08:10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近年来,通辽市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国家重点林业草原生态工程项目,不断加大植树造林、草原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00多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624.2万亩,森林面积达到210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8.9%提高到现在的23.78%。划定基本草原面积3218.6万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4406万亩,完成草原生态修复1000多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62%。初步构建起“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草产业体系,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

  该市采取治沙造林、围封禁牧、搬迁转移人口、建设封禁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先后组织实施了“5820”“双百万亩”“323”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收缩转移战略。确定了“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区域生态保护建设布局,实施了“四个千万亩”生态恢复保护工程。全市30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沙区植被盖度明显增加,2000万亩草原、150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通辽市30%以下盖度级的沙化土地减少了78万亩,30—69%盖度级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573万亩,沙尘天气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20.3%,呈现出“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在推进远山大沙治理的同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美化绿化人居环境,加大“身边增绿”力度,大力推进“牛出院、树进院”,实施城郊百万亩森林、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打造宜居、绿色、和谐、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城镇村屯周边、房前屋后、庭院内外、街巷道路、文化广场、街角空地为重点,坚持乔灌花草、落叶与常绿树种相结合,进行绿化美化,全市3000多个村屯实现绿化全覆盖,通道绿化达3500多公里。

  始终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保护是重中之重的原则。严格贯彻落实《森林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乱垦滥牧、乱征滥占、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定》《通辽市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同时,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建立各类林业自然保护区66个1000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8;实施了罕山、大青沟、乌斯吐等5个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划定并实施公益林补偿面积1053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的50%,每年15.7万户、59.2万名农牧民从中直接受益。

  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治贫致富统一起来,把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促进生产发展、农牧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统筹协调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着力实现生态与产业共赢。全市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林果、森林草原旅游、种苗花卉、林下种养殖“五大林草产业体系”,促进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全市木材初加工和人造板生产企业稳定在100家左右,农牧民每年通过销售木材以及加工增值收入达3.5亿元。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基地达到5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1500多万立方米。以沙地葡萄、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果品产业已形成规模,栽植面积近100万亩。林下种植药材、栽培食用菌、培育种苗花卉以及林下特种养殖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新亮点。以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沙湾、宝古图沙漠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记者 郭洪申 通讯员 管炜)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