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宽:这5年我没白过

2020年10月29日09:10  来源:内蒙古日报
 

  “没想到我离开这么多年,村里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年轻人都走了,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的村民,现在反而成了有名的贫困村。”一直在外打拼的温宽,2015年回到家乡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新曙光村时,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万分。

  这怎么能行?思来想去,温宽最终决定放弃外边的事业,回乡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2015年6月,32岁的温宽当选为新曙光村委会主任。他说,“要想富,先修路。”可是,钱从哪里来?

  温宽挨家逐户给乡亲们做工作、谈发展,发动他们一起捐款,这家三百,那家五百,就连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纷纷解囊,加入到捐款修路的行列中。与此同时,温宽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并得到帮扶单位的资助,终于将村里8公里长的砂石路修成了二级旅游公路。

  看到宽敞平坦的马路从村而过,看到这位小伙子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村民们都对温宽竖起了大拇指。

  2018年,温宽又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是乡亲们对他最大的认可。

  挑起重担后,温宽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村里荒芜了多年的土地产生价值。他说,“农民咋能不种地?土地可是我们农村人的命根子呀。”从来没种过地的温宽,一下子萌生了种地的想法。

  于是,他带头成立了石拐区首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村里的土地重新集纳,并量化到每个村民头上,村民每人得到15份成员股,有意愿的村民还可通过土地、资金入股,年底盈利后每个村民按股分红。

  土地再利用的问题解决了,可是种什么?怎么赢利?

  经过多方考察,温宽决定:种土豆、糖菜和山樱桃。结果,当年就赚了钱。

  他说:“过去,我只想着给自己挣钱,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现在,我却只想着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很少考虑自己。”

  变了,变了的不仅仅是温宽的思想,还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担当。

  如今,新曙光村整村脱贫了,可是,如何确保不返贫?又是摆在温宽面前的一道命题。他认为,要想破题,只有发展产业,没有可持续的产业作支撑,返贫是迟早的事儿。

  对此,65岁的王连云非常认同。她说:“3年前,我因摔断腰椎丧失了劳力,一场大火又带走了老伴儿和家里所有的羊,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要不是靠产业分红、村集体经济分红,我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这,就是发展产业的效应。村民杨红告诉记者,生猪养殖家庭农场项目建成投产了,村集体经济每年可收益30.5万元;光伏后期维护项目签约启动了,村集体经济每年可收益15万元;绿色蔬菜深加工项目开始建设了,村集体经济每年可收益15万元;养殖肉羊,村集体经济每年可收益3万元;建设山樱桃育苗基地,村集体经济每年可收益5万元。2019年,新曙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50万元大关。

  看着这一组组收益数据,温宽长出了一口气,然后对记者说:“这5年我没白过,很值!”(记者 刘向平)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