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区: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

2020年08月18日12:36  来源:《包头晚报》
 

政务大厅提供便民服务

保姆式服务为企业解决各类困难

优越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最核心的因素

9年前,石拐区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曾经一度靠资源发展的地区,石拐区的路在何方?

顺民心、解民忧、听民意……近年来,石拐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突出便民利民,强化服务举措,一幅又一幅温暖服务图景呈现在人民群众眼前,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优质服务不断形成集聚效应,让地区“生态文旅立区、产业多元兴区、质量效率强区”“加速融入主城区,打造旅游目的地”行稳步健,有效克服资源枯竭带来的不利影响,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顺民心 群众办事有“捷径”

“手续一次就办好了。”7月22日,在石拐区政务大厅,刚刚办理完经营甜品连锁店手续的杨连成高兴地打电话对亲友说:“真没想到政府办事这么快速高效。”

如此快速高效地完成审批过程,得益于石拐区推行的“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今年年初,围绕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高频事项,石拐区政务服务局梳理了地区“套餐式”服务清单,根据清单内容,整理出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等多项地区可全套办理的套餐事项。实现了“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次出件”简化程序便民办理,极大地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

目前,石拐区542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大厅,基本实现“应进必进”,90%以上事项实行“一窗式”受理。经重新梳理、动态调整,全区24个部门公布权责清单6175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262项,较2019年增加36%;“四办”事项清单644项,其中“马上办”259项、“网上办”48项、“一次办”260项、“就近办”77项。

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企业、群众都说,来石拐区办事就一个字——“快”。

利用技术优势,石拐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区块链+政务服务”试点建设。在“区块链+公租房”应用场景中,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房屋证明等材料不再需要提交,只通过手机人脸识别验证,即可从各部门数据库中拉取本人信息,解决了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手续复杂、办事多头跑的问题。

便民服务下沉,同样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石拐区1个苏木、1个镇、5个街道、17个嘎查(村)、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代办点,工业园区建立了项目异地审批受理点,全面推行“全程代办”服务模式。同时,石拐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民生救助、卫计服务等30余项业务。

各基层单位以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等阵地为依托,为群众搭建起文化娱乐、健康等服务平台。群众有什么需求,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单,实践中心(所、站)就会向相应的志愿服务队伍派单,各项服务很快就会送到群众身边,有效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解民忧 企业成长有“保姆”

“本周完成工作:通航方面,与内蒙古航空旅游集团对接,商洽通航机场合作事宜;光伏方面,9号项目抓紧落实植被恢复方案。需要协调与帮助:规范绿化工程的实施程序,时间紧迫……”

这是石拐区发改委主任马斌在区服务企业特派联络员工作群里发布的帮扶包联企业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石拐区以“保姆式”服务为抓手,建立了由政府组成部门“特派联络员”支持和服务企业发展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各类问题,持续推动优质企业落户投资、重大项目落地投产、现有项目提质增效,有效将政府服务职能前移到企业和项目建设一线,变开门服务为上门服务。

小到为企业员工协调宿舍,大到争取资金政策支持……“特派联络员”深入企业帮助解决问题,对推进顺利的项目跟踪督察,随时掌握项目动态;对于在推进中遇到困难的项目,弄清症结所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情况,及时推动协调解决。

盛夏时节,石拐区苏蒙实验学校一期续建项目现场一派忙碌景象,栋栋大楼拔地而起,进入建设收尾阶段。“‘保姆式’服务让学校建设一切顺利。”苏蒙实验学校有关负责人说。

“主要领导俯下身子促项目,分管领导全程跟踪,责任部门专人服务,每一项工作都有服务保障,石拐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干部朴实的作风,是吸引投资最核心的因素,也让我们民企增强了发展信心。”为者常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同样深有感触。

近期,石拐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政府区长等县级领导任组长的27个专班,包括14个重点工作专班和13个重点项目专班。专题研究、出台具体推进方案、明确时间表、倒排工期……27个专班各负其责,形成了善于破解难题、勇于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让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每天有进度、每周有变化,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原动力。

听民意 地区发展有活力

“希望在沿街增设几个休闲座椅,方便居民休息。”

“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正在办理残疾证,因本人无法到医院评定,请求医院上门做评残事宜。”

“希望加大对接待岗的宣传,让更多的群众知晓。”

……

这是石拐区“人大代表接待岗”这几天收集到的部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7月初,石拐区“人大代表接待岗”正式入驻区政务大厅。每周二、周五上午,2至3名区人大代表接待群众,记录受理群众在政务大厅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涉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意见建议。

类似这样接地气、聚民智的有益探索,在石拐区并不鲜见。

早在去年,石拐区便设立了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平台,畅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渠道,公开受理民营企业在政务服务领域的诉求和建议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企业也可通过24小时受理热线、邮箱、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反映问题,确保合理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聚民心,更是石拐区的常态。在得知爬榆树嘎查和三岔口嘎查集体经济农副产品存在滞销难题后,石拐区委办公室、统战部等联系区属企业以及发动干部职工开展“购农品、促脱贫”活动,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当得知在石拐老区工作的干部职工上下班交通困难时,石拐区农牧局积极协调公交集团、吉忽伦图苏木、五当召镇、白狐沟街道、区财政局等13个部门,开通了两趟喜桂图新区至石拐老区的通勤车。

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便民惠民……当前,石拐区各级各部门正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用“辛苦指数”持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黄瑞)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