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稳“乘风破浪”的脱贫路

2020年08月17日09:50  
 

走进内蒙古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柏林艾勒嘎查,乡间小路笔直整洁,村民屋舍错落有致,道路两旁树木葱郁,田间作物长势喜人,三三两两往来耕作的农牧民,细数幸福生活,欢声笑语回荡垄中,热闹非凡。

然而,几年前,这样的日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牧民却未曾敢想过。

乡村旧貌换“新颜”

柏林艾勒嘎查位于花吐古拉镇北部,全村312户1072人,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贫困户173户584人,贫困发生率55.4%。依托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2019年,柏林艾勒嘎查实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0.37%。

“原先村子里道路凹凸不平,没有水泥路,沙土路交错,说一句‘晴天一脚土、雨天一脚泥’也不为过,来回走特别不方便。”回想起嘎查以前落后的交通情况,今年66岁的包冬梅老人感慨地说道。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党员干部带领下,柏林艾勒嘎查抢抓机遇,以水、电、路、房为重点,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目前,全村硬化道路6.5公里,村屯绿化面积20亩;新建村级活动广场5000平米,新建农家书屋60平米;安装路灯38盏;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

“如今,村子里环境好多了,水泥路修好了,水龙头一拧就有水,小车也普及了,出门去哪里方便多了。”提起“换了新颜”的柏林艾勒嘎查,包冬梅老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产业兴旺助增收

基础设施好了,如何让老百姓脱贫致富?一直是嘎查党支部思考的问题,过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种植玉米和养牛,不仅村民收入较低,集体经济收入也属于“空白”,于是党支部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发展产业的脱贫之路。

党支部积极争取帮扶资金150万元,有效利用闲置老旧学校、院落等,以“党支部+合作社+养殖业”模式,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1440平养殖小区,目前合作社牛存栏已达107头,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成为引领本地区村集体养殖产业发展的“样板”。

据了解,合作社不仅带动村集体增收,还发挥减贫带贫作用,为2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饲养肉牛托管代养服务,每户年分红3000元,并长年雇佣4名贫困户,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

“我在合作社务工每年能拿到两万元收入,日子好过多了。原来家中只有10亩地,不仅要供两个孩子读书,还要维持生计,实在艰辛,现在就近务工,农忙时节还能回家干农活,既方便还能赚钱,真是太好了。”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之一张耀中说道。

此外,为扶持带动全村肉牛养殖发展,嘎查还依托合作社,建设了养殖培训基地,定期邀请专业技术指导员为养殖户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引导村民科学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在支部带领下,嘎查牛存栏达1185头,户均养牛5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村,集体富起来了,村民口袋也鼓起来了。

破除陋习树新风

美丽乡村,要从“面子”美到“里子”。嘎查党支部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引导贫困户破除陈规陋习,改变农牧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树立文明新风尚。

清晨5点,还未吃早饭的贫困户田铁钢刚起来就到自家小园子摆弄起来。据了解,嘎查党支部投入资金16万元,整村推进庭院经济建设,按照庭院“三个半”“十有四分离”要求,引导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并协调解决贫困户发展庭院所需的果树苗、籽费等问题,增强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为了改变村容村貌,而且要体现在民风民俗上,要让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同步改善,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文明新村风。”花吐古拉镇党委书记石斌说。

据了解,该嘎查为倡导文明新风,制定了村规民约,印制了移风易俗宣传册400份,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它喜庆事宜不办。同时积极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评先出“最美家庭”2户、“文明家庭”3户、“最美庭院”3户,引导农牧民争做“讲文明、有道德、有文化、守法纪”的“嘎查当家人”。(王秀梅 白洋)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