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 高标准答卷

——呼和浩特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2020年07月20日09:45  来源:内蒙古日报
 

耗赖山村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

医疗机构为贫困户义诊。

企业与农民签订燕麦种植订单。

白塔村文化活动中心。

帮扶干部向贫困户讲解扶贫政策。

宏河镇聚宝庄村蛋鸡养殖项目。

  2020年,注定会在青城大地的时间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和全国全区一道,呼和浩特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绝对贫困画上句号。

  脱贫攻坚进入“十三五”倒计时,呼和浩特市坚持精准方略,下好“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目前,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呼和浩特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6487户、56474人,其中已脱贫享受政策 13696户、26940人,已脱贫不享受政策 12791户、29534人。识别边缘户53户、118人,不稳定脱贫户28户、60人。新识别边缘户13户、34人,不稳定脱贫户23户、48人。

  决战决胜看今朝。呼和浩特市广大干部群众以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定力,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以“军令如山”的执行力和“昼夜兼程”的务实作风,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交出一份高标准的脱贫答卷。

  把群众放在心里 把责任扛在肩上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呼和浩特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决心;是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科学决策,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强力推进的结果;是全市广大扶贫干部和社会各界尽锐出战、合力攻坚、苦干实干的结果。

  漫漫扶贫路,拳拳为民情。呼和浩特始终坚持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谋划部署年度攻坚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补齐短板强弱。从8个方面,具体细化了33项重点工作,明确了14位市级责任领导、19个市直责任部门,由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以上率下,采取“四不两直”工作法,直奔脱贫攻坚一线调研督导暗访,看档案、查资料、找问题、寻差距,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努力实现在全区“走在前、作表率”,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击鼓催征、战旗猎猎。为确保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严而又细,首府党政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主动包联,不间断、高频次调度、督导。旗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标对表,坚决落实主体责任、第一责任,据实举措,兑现承诺。乡村两级切实担负起直接责任,全力抓好抓实项目到村、资金到户、措施到人。市县两级职能部门切实强化责任担当,落实落准各自领域扶贫政策。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全面落实监管责任,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防止和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全市上下深入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齐抓共管责任制,层层传导责任、层层作出示范、层层履行监督,坚决避免主体责任“淡”、落实措施“空”、监督主体“难”、责任追究“软”等问题,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能力的新标杆、推进发展的好机遇。为强化督导跟踪问效,强化组织推动落实,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呼和浩特市制定了全市脱贫攻坚巡回督导工作方案,成立脱贫攻坚巡回督导领导小组;全面开展“三帮三助三走访”专项行动,动员全市上下“帮”各地区再评估问题整改情况、再梳理问题整改清单、再完善问题整改机制,“助”各地区再压实问题整改责任、再改进问题整改举措、再提升问题整改成效,到乡、到村、到户开展实地走访,精准推动全市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仓见底、清零达标。

  为抓实落细各项目标任务举措,呼和浩特市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压实攻坚责任,建立脱贫攻坚组团式社会包联帮扶工作机制。首府党政主要领导和15位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103个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18家军警部队、242 个企业联系帮扶10个旗县区48个乡镇(涉农办事处)231个村,点对点提出意见建议和解决办法,为各地区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工作举措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帮助。

  “谢谢你们来看我们、帮助我们,有你们在我们就有信心了!”在托克托县双河镇东营子村脱贫户郭满动家里,呼和浩特市农牧局结对帮扶干部为郭满动送来了肉蛋种鸡和3000元现金。

  “与贫困群众谈一次心、理一遍帮扶措施、核一遍基础数据、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开展一次人居环境整治”,全市103个帮扶部门深入各地区300余户贫困户,开展“五个一”专项行动,帮助贫困户选定产业增收项目、核准基本情况,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35家帮扶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深入帮扶贫困村,真心真情帮扶农村困难群众解决生产发展问题、生活生计问题;同时,数千名帮扶责任人自发行动,深入包联贫困户家中,访贫问苦,尽所能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的支持。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出发,呼和浩特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抓党建、改作风、促脱贫,持续打造脱贫攻坚的红色新引擎。

  脱皮、梳理、捆绑……枳芨草在李丁龙的手里格外“听话”,很快一堆杂草到了他手里就变成了有用的工具——扫帚。如今的李丁龙已不再是清水河县韭菜庄乡双台子村靠天吃饭的农民,而是变成了每月拿4000多元工资的清水河县清康扫帚加工厂的技工。

  近年来,清水河县韭菜庄乡双台子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枳芨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10户贫困户种植枳芨400亩,并成立了扫帚加工厂,有效促进全乡贫困户稳步脱贫。

  据了解,清水河县清康扫帚加工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216万元,其中政府协调资金200万元,清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16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惠及全县以及韭菜庄乡16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加工厂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工厂+农户”模式,由政府整合社会扶贫资金建厂,租赁给合作社经营管理,合作社每年向16个行政村支付租金保底10万元,销售超过3万把以上,每增加1把提成2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可以获得租金和销售提成收益,农户可以获得种植原材料或在家制作成品定价收益,也可获得到厂务工收入。全乡乃至全县的贫困户和农户不仅可以通过向合作社销售自行栽植的枳芨等原材料,还可以将自家制作的枳芨扫帚出售给合作社进行统一销售,有劳力、手巧的贫困户还可以到加工厂制作扫帚获取劳务收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脱贫致富。

  而这只是呼和浩特市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新模式的一个缩影。为红色扶贫引擎注入新活力,呼和浩特不断鼓励村“两委”、致富带头人新建、入股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粘”在产业链上,实现支部领航、农村发展、群众增收的攻坚目标,着力筑牢脱贫攻坚基层战斗堡垒。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窑沟乡采取村村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办法,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米醋”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并采用“5+3+2”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清水河县蒙清公司通过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实现了清水河特色小香米的大规模销售,极大地带动了农户增收,特别是帮扶贫困农户增收,形成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通过合作社及订单农业模式,规模化种植5万亩谷子、黍子等杂粮,带动上万农户增收致富。

  脱贫攻坚是一场充满智慧的攻坚探索,天下没有破不了的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何探索建立“党建+”扶贫新模式?呼和浩特坚持抓点带面、示范引领,结合乡村振兴,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引导帮助贫困村党组织选准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和载体,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发展途径,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新机制。探索建立“党建+”扶贫新模式,走出“支部+合作社”“支部+龙头企业”“支部+扶贫车间”“党建+电商扶贫”的新路子。

  “呼和浩特是一个很美的城市,欢迎大家在夏季来到我们呼和浩特旅游,品尝我们的特色美食。今天我们推荐的是一款扶贫商品,是来自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海红果酪。海红果营养丰富,医食同源,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等功效……”在木兰网红电商基地的展厅现场,呼和浩特市商务局局长李红、呼和浩特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晓燕化身为内蒙古特色商品推荐官,正在向直播间的网友们推荐一款来自清水河县的扶贫商品。

  为助力脱贫攻坚,呼和浩特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各类电商+消费扶贫活动,带动农特产品、扶贫产品销售。清水河小香米、海红果、黄米、胡油、米醋、花菇,哈素海鲤鱼、毕克齐大葱、北园子黑小麦等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带动农民增收。

  精准施策攻坚克难 拔掉穷根培基固本

  摆脱贫困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场战绩的取得,每一个脱贫故事的背后,都有一整套精准细密的政策、一连串创新务实的举措。

  脱贫,要有一个暖暖的家。

  仲夏时节的清水河县宏河镇爱心家园,整齐划一的搬迁新房,宽敞笔直的村舍道路,竞相绽放的各色鲜花,勾勒出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丽乡村图景。

  一大早,63岁的张福兰已经拿着铲子去地里干活了。祖祖辈辈住在段兰窑土窑中的张福兰一家,2017年搬入宏河镇爱心家园,新家卧室、厨房、厕所一应俱全。从山沟里搬出来快3个年头,直到现在,看着眼前这一切,张福兰偶尔也会恍惚:“和做梦一样!”

  当被问及乔迁新居后的感受时,张福兰说:“现在吃水、出行都方便了,院子里种的菜足够自己吃,每天闲暇时还能在广场上跳跳舞、唱唱歌,日子过得挺惬意。”

  幸福的暖流流淌在每一个搬迁群众的心底。

  “你看我们以前的小房子,一进门所有的家当都在眼前,除了睡觉的炕,吃的用的东西伸手就能碰到,挤得不像样,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武川县耗赖山乡大沙窝行政村毛黑沟自然村村民赵有福指着新房墙上挂的旧房照片说,“你再看看这80多平方米的新家,明亮的窗户、上下水管网,家具各有各的摆放地方,真是干净、舒适又敞亮。”

  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拔穷根、挪穷窝的根本举措,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经过近4年驰而不息的努力,呼和浩特市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346户、2936人,搬迁任务全部清零。彻底改变了搬迁贫困户的生活生产条件,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2020年,呼和浩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后续产业扶持,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妥善解决搬迁群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

  脱贫,要有一份稳稳的收入。

  早上六点多,清水河县五良太乡白旗窑村村民冯召鱼准时出现在村里的葡萄种植基地,现在的冯召鱼像城里的上班族一样,在种植基地工作。“我们是按天算工资,每月工资收入3000元左右。”冯召鱼说,有了葡萄种植基地,贫困户和其他农户们又获得了另外一份稳定的收入。

  在武川县耗赖山乡大豆铺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蘑菇大棚,一排排白色架子上错落有致地放满了菌棒。脱贫户李虎虎和其他人一道正忙着往架子上摆放菌棒。“如今,我和老伴儿从贫困户变成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人,可以按月领取工资。”李虎虎对记者说。

  “要是在以前,我哪敢种这么多莜麦,种上十来八亩,秋后卖时挺麻烦,要么没人收,要么价格低得让人生气,因为有了燕谷坊的订单,悬着的心放进肚里了,可以放心种,不怕没人收,不用在价格上受煎熬。”武川县哈乐镇陆合店村的脱贫户郝万民是燕谷坊的订单农户,去年他种了40亩旱地莜麦,总产量9600斤,收入16000元。郝万民高兴地说:“有燕谷坊的订单兜底,可以放开胆子一心一意种地。”

  这种 “公司+农户”的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模式,带动了像郝万民这样的贫困户1381户、2900人。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源。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立足资源禀赋,创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培植发展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脱贫,还要有一份妥妥的保障。

  “我这慢性病村里的村医会定期送药上门,还会在家帮我检查身体。卫生院的医生态度好,服务也很到位,看病报销啥的也非常方便,咱自己负担的部分越来越少了,当然好了哇!”家住新城区讨思号村的杨铁义是精准扶贫户,患有脑梗后遗症、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他,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还需要常年打针吃药。过去因为没有被纳入基本医保范畴,只能向亲戚朋友四处借钱看病,现在有医保扶贫政策托底,杨铁义再也不会为了自己看病而犯愁了。

  只有兜住民生底线,才能给贫困群众安全感。看硬件,全市所有贫困村实现通村道路硬化、所有建制村通客通车率达100%、通邮政。看教育,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净入学率100%,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看医疗,群众看病不仅负担更轻了,而且依托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远程医疗体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看兜底,统筹精准扶贫与最低保障“两项政策”,一个是“保牢”最低生活保障、一个是“扶好”稳定增收途径,切实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如今,一场又一场硬仗打下来,真诚淳朴的笑容洋溢在群众脸上,成为脱贫攻坚最好的注脚。

  干群同心握指成拳 小康路上再谱新篇

  脱贫攻坚,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全局和战略,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和赶超之策。面对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农民收入来源不广等诸多短板,呼和浩特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聚焦脱贫攻坚难点,坚持以改革创新破题,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咬定目标、尽锐出战,不断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全力攻克贫困。

  “这次培训太及时了。平时走访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就是需要把政策吃透,经过这次学习,我们能进一步明确和把握脱贫攻坚的政策、思路、方法、措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对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们更有信心了!”新城区的驻村干部史平如是说。前不久,呼和浩特市2020年脱贫攻坚务实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市组织系统、扶贫系统以及所有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创业致富带头人相关6000多人参加了培训。

  除了开展这样的学习,呼和浩特市还强化对外学习借鉴。按照“坚持高点定位、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总体要求,立足对标全国先进、全区典型的目标任务,立足部门主责主业,认真遴选呼伦贝尔市、通辽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贵州省毕节市4个地区为对标学习单位,系统深入地学习4地区典型经验典型做法。建立了定期联络机制,并对标内容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形成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些进展。

  为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狠抓责任落实的良好氛围,呼和浩特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闭环工作法”,各级领导干部全部下沉到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地毯式走访、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分管扶贫领域工作推进情况,确保政策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把抓落实作为一切工作的关键,在实施推进、检查跟进、总结归纳中全程实现“闭环”,全力以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打赢打好呼和浩特市脱贫攻坚战。

  除了强化对外学习借鉴、大力推进科学工作法,呼和浩特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扶志又扶智,输血更造血。

  在武川县上秃亥乡上秃亥行政村通过对孝亲敬老、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等先进典型用红榜进行表彰宣传,对坐、等、靠、要的反面典型,用黑榜进行曝光批评,借助社会大众舆论,影响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在示范户的影响下,村民高根宽认真学习扶贫政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了养羊贷款,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帮扶,他顺利脱贫。由于高根宽的主动上进,2019年他被村里评为政策知晓示范户。

  除了红黑榜,今年以来,爱心超市、孝赡基金等激励措施在首府各地广泛推广。如今,“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已经退散,脱贫光荣、共奔小康已成共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呼和浩特将继续落实好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奋发有为,矢志图强,在新时代幸福中国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内蒙古日报记者 郑学良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阿拉腾 杨彩霞 段磊)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