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瞭望处 两代护林情

——记科右前旗德伯斯镇父子护林员王意民王艳龙

2020年06月08日09:33  来源:兴安日报
 

  荒无人烟的山路上林深树密,坡陡难行。在温暖的晨光升起的时候,颠簸了3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科右前旗德伯斯镇赛罕嘎查境内的罕山脚下。望火楼孤零零地矗立在海拔1190米的罕山山顶上,远远望去是那么的渺小却又那么的引人注目。这座小小的房子就是罕山护林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爬上山看到的景象让人大吃一惊,歪斜的望火楼建造在仅有40余平方米的山尖斜坡上。在不足32平方米的小小空间里,一铺炕、几根点剩的蜡烛、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品,一张破旧办公桌、一台信号不甚清晰的电视机、一个望远镜、一个记录本,这些就是父子护林员王意民和王艳龙在望火楼上30年积累的全部家当。

  严谨负责,用细心守护绿色

  护林员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巡山”并不是随便走走那么简单,护林员不仅要加强对林区火源的管理,及时报告火情,还要注意盗窃和乱砍滥伐的不法分子以及林区可能出现的病虫灾害。除此之外,大山里崎岖不平的山路异常难走,护林员还要面对毒蛇野兽,危险重重。科右前旗德伯斯镇兴隆林场成为集生态公益林建设、商品林经营和多种经营于一体的人工林林场,如今林地面积42802.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林木蓄积量131万立方米。这些离不开王意民父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奉献。

  “父亲告诉我,千万不能漏报、谎报,更重要的是‘准确’。”王艳龙一脸认真地说,“一旦发现火情,报错一个沟岔,山下的人就跑错一个梁,差的就是十里八里,那可损失大了。”父亲落下的“职业病”如今他也有,而且更强烈了。在父亲王意民的带领下,王艳龙上山下村熟悉地形。如今66.7万公顷的山林,那么多座山,那么多条路,那么多乡镇、村屯,王艳龙都牢记在心,“活地图”的称号当之无愧。

  30年来,时代在变迁,监测手段也日益科技化,不管传统的人工监测,还是先进的卫星监测,对于父子俩来说,防火的工作方法都没有区别,他们从不敢丝毫放松,“一眼照看不到可能就毁了这大好的山林啊!”

  “我们在山上要会分清哪里是烟哪里是雾,烟是青的雾是白的。”“绝对不可以在山里吸烟。 ”“进山不允许带明火和火种。”提到防火,王艳龙滔滔不绝。严谨、细心、守责,守护绿色的信念早已深深地刻在王艳龙心中。

  身体力行,用行动证明信念

  德伯斯镇初春,上山的路雪大路滑、沟深石多,再加上雪化后泥泞难行,只留下两条深深的车辙蜿蜒通向山顶。走到半山腰,障泥板内塞满杂物,路上倒躺的半截树枝横在车前,车被逼停在半山处。车子开不上去成了雨雪季工作的日常,摔倒磕伤对于王艳龙来讲更是平常的事情。

  除了雨雪季路难行,再就是一年四季吃水问题。夏季,山脚下有山泉水,往返山路背水上山。冬天,下了雪,雪就是“生命之水”,冻了冰,冰就是“生命之水”。“阖家团圆”这样的字眼,对于王艳龙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存在。

  陪同笔者采访的前旗林草局副局长卢晓刚说,作为护林员最具挑战性的是在远离人烟的望火楼上工作,一天两天很新鲜,长时间坚守却不容易。每年王艳龙在望火楼上守护的时间要超过七个月。山下的家倒更像是休假时落脚的旅店,而山上这座孤独而艰苦的望火楼,倒成了他日夜牵挂的“家”。

  薪火相传,用奉献传承精神

  2018年,王艳龙成为一名护林员,正式从坚守了29年的父亲王意民手上接下接力棒。29年来,王艳龙目睹了父亲如何坚守、如何顾大家舍小家。王艳龙告诉笔者,29年来,父亲每隔10分钟就要走出望火楼瞭望一下,正是多年的观察与经验积累使得王意民对这里的地形十分的熟悉,对交通道路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就连哪个沟里野兔多、哪个岔里木耳多、哪个山间草药多都能数得出来。1999年的冬天雪特别大,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40摄氏度,到达望火楼山顶7里多的山路他走了6个多小时……王艳龙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千。

  王艳龙说,父亲经常不回家,小的时候对父亲颇有怨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了父亲,也认识到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和崇高的使命感。对父亲的职业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热爱,都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而今,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林二代”。“以林场为家,今后也会在一直守这里,继承父亲的衣钵,直到动不了。”王艳龙说。(时秀霞)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