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态大数据,要帅要稳要死磕!”

——记内蒙古蒙草生命共同体大数据团队 

2020年05月05日08:21  来源:内蒙古日报
 

在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建立多个大数据平台,精准指导内蒙古草原、三江源、黄河流域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

研发具有软件著作权、面向专业应用的大型GIS基础平台软件,为草原生态、河湖湿地修复等行业提供产品级应用软件及解决方案……

从国家大数据战略提出至今,大数据在金融、交通等行业应用广泛,但生态与大数据的结合应用却屈指可数。由100余名年轻人组成的蒙草生命共同体大数据团队自2014年成立以来,走遍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采集了大量的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信息,用大数据精准指导生态保护和修复。

团队35周岁以下的青年占比87%,产品设计研发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等各自分工明确又配合默契。

负责产品设计和研发工作的杨柳是个“90后”,“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让我对生态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憧憬。内蒙古既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又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天然优势,我应该为绿色发展出一份力!”杨柳说。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遥感等技术实现草畜平衡的精确计算和林草防火智能化,如何用智慧矿山模式改变传统矿山管理耗时费力效率低的现状,这些问题被团队一一解决。“我们团队有一个口号就是‘做生态大数据,要帅要稳要死磕’。这其实也是我们整个大数据团队的特点——外出工作首先要注意形象,要展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虽然我们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做法,但一定要谦虚谨慎求稳;我们对待每个难题都要拿出蒙古马精神,死磕到底!”

短短的6年间,蒙草生命共同体大数据团队整理了内蒙古1980年至今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草原轻、中、重度退化沙化盐渍化分布等专题数据;收集植物标本6万份,收录近3万种林、灌、草信息,采集了100万份土壤样本,建立了功能较全的植物数据库及植物适宜性生长区模型;利用自主研发的生态修复体系,累积修复各类土地面积近40万亩。同时,团队先后承担了“中国北疆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乌拉盖肉牛产业智慧服务平台”“陕西省生态大数据平台”等多个建设项目,用大数据为生态体检、为产业导航。

团队的发展进步和生态产品的精准落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徐敏所在的技术团队就像是一个大后方,“技术实力与产品研发要齐头并进,这样才能支撑上层业务的发展。我们不仅负责各项生态数据的采集,还必须让这些数据的价值最大化。我们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的数据会上传到云平台,构建一个丰富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构建模型。这样客户要想了解一个区域的生态状况,只需要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把遥感影像采集过来,再通过相关的数据模型进行运算,就能把答案呈现在一张图表中。生态管理者通过一张图就能清晰了解区域每平方公里生态的状况,为更好的保护、修复和利用找到精准的数据支撑”徐敏说。

今年,团队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大数据,对鸟类等野生动物进行种群统计与智能识别感知,还构建网格化智慧巡护平台,为保护区制定可行的保护措施;通过青海省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统筹管理三江源地区生态资源、生态资产,改善生态环境,使当地生态资源得到合理保护与利用;为甘肃省甘南州建立的生态大数据平台,精准制定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的核算方式,为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起到示范作用……一个个生态项目的完成促进了生态效益的提升,也成为用生态大数据指导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马淑敏所在的营销团队承担了开拓市场的重任。“要想打开市场,不仅要充分与客户沟通,让客户充分认识到用大数据管理生态的必要性,还要把客户需求与产品、技术团队有效对接。我们就好像团队之间,团队与客户之间的粘合剂。”马淑敏说。

虽然团队项目目前集中应用在西北偏远地区,经常既要面对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又要克服交通不便带来的种种障碍,但马淑敏对这份工作动了真情,“每每来到雪峰连绵的青藏高原,来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我都被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正是为守护这份幸福提供方案,这让我感到自豪。”

近期,蒙草生命共同体大数据团队正在进行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生态数据本底调研,团队负责人高俊刚介绍:“大数据是生态告诉我们的语言,只有读懂了数据,才能更精准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目前团队的数据产品已经覆盖到‘山、水、林、田、湖、草’等多个生态类型的管理,让构建‘生命共同体’做到有‘据’可依。”(记者 柴思源)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