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更迭 初心不改

——写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停伐5周年之际

2020年04月01日20:19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时间悄然来到2020年4月1日。

5年前的今天,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响应国家号召,收锯挂斧,长达63年的木材生产时代画上句点。

5年后的今天,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切实做到了“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回眸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伐的5整年,每一帧都值得纪念。

停得下,务林人转型有方向

兴安四月,冰雪仍未消融。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季节,2015年3月3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停伐仪式上,随着最后一棵兴安落叶松缓缓倒下,那一刻,也意味着务林人转型真正的开始。

作为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几十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代代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截止2015年全面停伐,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相比于木材采伐带来的经济价值,林区的生态价值更为重要,被誉为“北疆的绿色长城”“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特别是在林区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广大林区干部职工坚决服从大局,响应国家号召,确保了林区改革顺利进行,实现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修复建设为主的重大转变。

停伐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向生态保护建设倾斜,重点保障一线职工工资和机构正常运行费用、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资金配套,保证了停伐富余职工有活干、有收入,“保生态、保民生、保发展”在实践中有序落实。

推进生态保护建设购买服务是创新生态保护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通过实践,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据各林业局生态保护建设内部购买服务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提升,为解决好“买什么”“谁来买”“向谁买”“怎么买”“买得值”的问题,制定了《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生态保护建设购买服务指导意见(试行)》《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森林经营内部购买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管护内部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购买服务坚持分类指导,分2017年、2018-2019年、2020年以后三个阶段实施,稳妥推动、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简单说,林业局与职工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将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和职工利益挂钩,有奖有罚,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积极性。成绩,显而易见。

据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地面积1029.60万公顷,森林面积837.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39%,森林面积占全自治区的32%。与1998年相比,国家实施“天保工程”20年间,林地面积净增138.74万公顷,森林面积净增99.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2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3.01亿立方米,活立木蓄积净增2.66亿立方米,保持了林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覆盖率持续增长态势。

由“依林谋生”全面转向“务林谋管”,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林区的重心,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真正实现“停得下”。

稳得住,探索富民兴林新目标

穿过密林小路,踏着薄冰白雪,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停伐纪念地,几台陈旧的集材车整齐停靠在一旁,一本镌刻着2015年3月31日、4月1日的木质日历,仿佛讲述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过去和现在,也憧憬着务林人的未来。如今,位于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的停伐纪念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到访林区旅游的标志性文化景点。

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管护所517工队借助林区停伐仪式纪念基地,将工队原址原貌保留下来改造成为林区最后一个工队纪念地,打造成为旅游景点。原517工队部分职工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由原来的“砍树人”摇身一变为旅游从业者,春秋两季防火期,他们积极投身于护林防火等工作中,夏季以林业早期生产作业工序情景再现、山野菜和工队大锅饭的特色餐饮、工队主题住宿帐篷等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元素打造旅游业。冬季,他们利用区域极寒纬度和冰天雪地的自然资源,以冰河滑冰、马拉爬犁、特色雪雕和冰雕、冰上自行车等旅游项目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

曾经,“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一度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和林区每位干部职工的重大考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不等不靠,干部职工用智慧和双手,立足林区资源富集,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业。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要想实现“美丽经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绝非只走旅游业这支“独木桥”。按照国有林区改革方案和自治区的各项决策部署,林区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制定了林区产业转型发展系列规划和相关指导意见,在改革过渡时期,对林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向、布局、模式等进行了科学谋划、合理规划。树立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理念,推动旅游产业区域融合、一体规划,94个重点旅游项目纳入了属地发展规划,5个林业局分别入选国家、自治区旅游特色小镇。推动了旅游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功举办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加快生态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基地建设,近3年完成经济林种植超过10万亩,中草药种植达到1.7万亩,野生榛子平茬改培2.9万亩。绰尔、乌尔旗汉等6个林业局实施碳汇试点项目9个,绰尔、克一河率先在国有林区碳汇交易上取得突破。启动比利亚谷铅锌矿采选项目建设,2019年完成选矿3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事实证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依靠绿水青山,捧出了“金山银山”,切实把绿色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务林人没有因停伐“饿肚子”,反倒是钱袋子更鼓了、致富路更宽了。

不反弹,改革发展有保障

停伐,不仅实现了从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也使林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顺应新形势,一场更深入、更彻底的国有林区改革由此展开。

转职能、转机制、转布局。20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以来,林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自加压力,主动作为,紧紧抓住生态主业、改革主线、发展主旨、党建主责,全力推进现代林业、美丽林区建设,初步构建了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框架,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从思想理念、管护培育、依法治理、防控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林区生态保护建设体系,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五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落实落细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国有林区改革的各项任务,抓住巩固完善、对接政策、多点突破、建章立制四个关键,确立了工作重心,基础管理更加规范。

五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全局性、方向性、科学性、战略性,确立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目标任务,明晰了转型产业的发展路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五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从增强职工群众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具有林区特色的民生保障体系,民生保障更加全面。

五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提高政治站位、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强化作风建设等四个层面为切入点,涵养了林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管党治党更加有力。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如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向着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赵佳佳)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