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宽的脱贫记

2020年03月28日20:44  来源:鄂托克前旗发布
 

在革命老区、红色小镇城川镇有这样一个人,长相憨厚,个子不高,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演了一出“脱贫记”,他就是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麻黄套村委会副主任李彦宽,说起李彦宽,村民们用的最多的词儿就是“能折腾”,也正是能折腾,才让他有了今天“名气”。

会议中的李彦宽(右一)

外出务工,遭受重创。

2004年,从未走出过鄂前旗的李彦宽,带着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向往,背起行李,独自一人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去了他认为黄金遍地的棋盘井,到了以后李彦宽就有些后悔了,矿区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在这里一应俱全,让他感到呼吸困难,心中也像压了一块重重的石头,但是对于自断后路的他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起初,他没有技术,又不甘心去当挖煤工,只好跟着运煤车当起了“押运工”,自己觉得比下井挖煤强多了。日子久了,看着运煤车司机的工资比自己高许多时,李彦宽心里开始不平衡了,他下定决心自己也要考个驾驶证当司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如愿了,可爱折腾的他还不满足,他虽然不敢奢望自己能成为“煤老板”,但他想着自己会挣更多的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之后,自己贷款买了运煤车,当起了老板,为了节省开支,他既跟车又开车,虽然辛苦心里却美滋滋的,但生活似乎总是在和他开玩笑,好景不长,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眼看着一天天赔本,最后将挣的钱也赔了进去,发财梦经过十年的辛勤付出成为泡影,“一夜回到解放前”。

返乡务农,成功脱贫。

2014年,像当初离开时一样,李彦宽背着行李,带着“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回来了。时过境迁,他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看着家乡人都富了,本来不高的他感觉自己更“低矮”了,现在的李彦宽是无钱、无房、无地“三无”人员,一时间他想不通,更无颜面对乡亲们,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为了帮助他,村“两委”成员轮流给他做工作,给他鼓劲,想让他尽快振作起来。为了让他早日跟上时代的步伐,2015年,他被识别为贫困户,享受国家的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转变了思想的李彦宽,干劲一点儿不减,他从政府帮他买的几十只羊开始了“新”的生活,租了地,盖了房,头脑灵活、手脚勤快的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就让他的羊变成了300多只。凭借“种养结合、以种促养”模式,2016年底,李彦宽成功脱贫。吃水不忘挖井人,爱折腾、热心肠的他时刻不忘大家的帮助,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养殖经验和大家分享交流,并力所能及地为村里做一些事儿。2018年,李彦宽被大家推选为麻黄套村民委员会副主任、镇人大代表,他还自荐当起了信访义务评议员。他常说,麻黄套是他的福地,村民是他的福星。一波三折的他,真切地体会到,凡事要三思,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如今,已经脱贫致富的李彦宽,还在不停地折腾着,他坚信,人生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断追求。作为脱贫户,他要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为了让其他贫困户尽快脱贫奔小康,麻黄套村创新扶贫模式,按照绿色产业扶贫目标,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因户施策,精准到人,“点对点”为贫困户量身打造脱贫方式,致力使每户贫困户都有产业、有帮扶、有钱赚。李彦宽坚信,“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他和党支部成员共同努力,实现了不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作为一名党员,他不断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放弃了春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机会,和麻黄套村民一起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成立“党员尖刀队”“疫情防控服务队”,开展值班、走访、摸排、登记、造册、宣传等工作。正是有无数个像李彦宽一样的共产党员默默地付出与坚守,才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

李彦宽是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从他身上见证了脱贫成效,印证了扶贫不是一户一人,而是“大河有水小河溢”,在脱贫攻坚期,我们要进一步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练好“内功”,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焦鸿艳)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