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松山区:聚焦产业发展 全力奔向小康

2020年12月10日18:32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松山区上官地镇头把伙村的贫困户郝延明十年前就因“脑梗”疾病,彻底失去劳动能力,妻子靠着家里的山坡地耕种的谷子、荞麦、玉米等作物来维持自家生计,靠天吃饭和给他治病,让他本不富裕的家更是雪上加霜,自从村里建了扶贫产业园区,这一切才彻底改变了

“我老头得脑梗十年了,啥也不能干,前些年为了给他治病,家里欠了一身饥荒,自打我到园区种上大棚以后,不但能给我老头治病,每年还有了存款呢。”2015年头把火设施农院院区建成以来,在村里的协调下,郝延明的妻子一个人种了2个大棚,政策的帮扶和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现在大棚的西红柿每年都能收入7万多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摘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近年来,赤峰市松山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以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为目标,强化组织引领精准发力,坚持抓党建、优产业、促和谐,通过“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创新“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夯实产业脱贫“主渠道”,将贫困群众牢牢吸附到产业链上,促使全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过上了“看得见产业、数得出票子”的富裕生活。

立足实际,构建产业支撑

在松山区穆家营子镇丁家地村,张九成家里的牛棚里又喜添了两头小牛犊,老两口琢磨着在门口空地上再建一个新牛棚。2018年前,张九成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利用产业扶贫政策,村里帮助他在合作社协调到2头基础母牛,当年就接了3头牛犊,不仅达到脱贫标准,更提振了老两口的致富信心。这两年,牛价稳中有升,后院的牛棚也“拥挤”起来,如今,守着家里的十头牛,老人说,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松山区根据贫困户个人发展需求列出了生猪、肉牛、经济林等十项“产业菜单”累计促使10125户贫困群众获得增收产业。

产业脱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举措。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松山区立足实际坚持“群众能发展啥就引导啥、适应啥就鼓励啥、需要啥就支持啥”的原则,根据贫困户个人发展需求列出了设施农业、生猪、肉牛、露地蔬菜、中草药、经济林等十项“产业菜单”,累计促使10125户贫困群众获得增收产业,使10125户贫困户5010口贫困人口受益。同时,松山区结合资金实际需求累计整合扶贫资金7.4亿元,建设种养殖扶贫产业园区50处,扶贫产业基地20余万亩,5262户15564口贫困人口通过入园经营实现增收。有32家种养殖合作社参与规模经营,通过产业收益金方式带动全区9411户21646人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800元以上。同时,扶贫产业园区还通过开发贫困户就业岗位和安置公益岗位,共为2100多个贫困家庭年均增收12000元。扶贫产业基地共为37个贫困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75万元,每年为贫困户发放收益分红360万元左右。龙头企业为78个行政村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234万元。

创新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倪国明是大庙镇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种棚户,曾经的生活非常贫困,现在他经营的4个将近共4亩地的大棚,忙季的时候还需要临时雇帮手。

“我家种的是粉色西红柿,这个品种已经种了好几年了,不但产量高,口感还好,很多客商都到我们这里高价收购这个品种的西红柿,西红柿已经成为我们这里种得最多的一种蔬菜。种植户多了,蔬菜的产量也高了,来的客商就更多了。一个大棚干得好,一年可有5万多元收入。”倪国明自豪地说。

针对贫困户增收缓慢造成的脱贫难和致富难的问题,松山区根据全区实际情况,通过不断调研和实践,推出了贫困户+产业园区(基地)、贫困户+到户产业、贫困户+扶贫车间的3种产业促脱贫模式,建立了直接参与经营、资产收益分红、开发贫困户就业岗位、增加村集体经济等多种产业带贫减贫机制。

截止目前,松山区共有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82个,投入资金14799万元,其中物化资产项目92个,投入资金3606万元,利息分红式项目90个,投入资金11172.98万元。

松山区一直致力于增强扶贫产业园、基地带贫能力,努力增加生产规模,延长产业发展链条,致力于将贫困劳动力尽可能多的镶嵌在产业发展链条上。2014年以来,松山区培育发展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共计11家,100%都是农牧业产品供应及加工企业。企业带贫能力能达到16172人。同时松山区还不断补充产业发展短板,2020年又建设春志果蔬分拣、包装箱车间,和老府镇东杖房扶贫车间两处,增加直接就业人口超过50人,松山区现有扶贫车间超过6家。

融合发展,强化协同攻坚

夏家店乡贫困户张义的妻子身体残疾,儿子患有“脑瘫”,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他感觉生活没有出路,日子也就越过越不好。精准扶贫以来,驻村干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帮他申请了负责清理生活垃圾的公益岗,这样既能保证他就近照顾生病的家人,又能让他每月有1660元的收入,现在的张义和家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松山区结合全区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联动,积极拓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视野,全方位多元化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升级为特征,通过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原有基础上整合集成或优化重组,以促进产业融合、产业兴旺,探索推进了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和生态扶贫三条新路径。依托乌良苏、东杖房传统村落、浪漫27公里等旅游景点建设,吸纳贫困人口1200人临时就业,引导270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户均稳定增收3200元;开展“互联网+”电商脱贫行动,帮助356户贫困户对接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户均增收4300元;发展经济林500亩,105户贫困户平均增收12600元;发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各类生态补贴312.9万元,315名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草原管护员、区域绿化员,年均获得工资收入1600—9500元不等。

多点发力,夯实脱贫后劲

今年47岁的孟凡民是第一批搬到上官地镇头把火村设施农业园区的贫困户,因病致贫的他,如今管理着4个日光温室。“我们家乡这些年变化太大了,原来从种山坡地和水地一年收入四五千块钱,这些年有这个扶贫产业,搞特色种植,我们一年能挣个五六万块钱,原来住土坯房,现在都住上了砖瓦结构的新房,不少年轻人现在都愿意回乡搞种植、养殖。脱贫攻坚真是一项惠民工程,让我们这些贫困户脱了贫,今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希望今年政府能出台更多这样的惠民利民的好政策,使我们脱贫后具有自我发展、持续增收的能力。”

产业扶贫是逐步实现“输血”变“造血”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松山区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持续抓好发展产业这个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提升种养产业效益,提高扶贫车间带贫能力,积极发展到户产业,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全面盘活村集体资产、资金,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带贫益贫作用, 精准有效地把贫困群众紧紧嵌入到产业链中,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路子。

为了确保扶贫产业持续发展,松山区先后出台了《赤峰市松山区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快扶贫项目进度保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扶贫产业项目收益金分配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2020年产业扶贫实施意见的通知》,从制度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松山区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探索性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投资200万元建设松山区产业孵化基地,建立技术承包机制,面向致富能手、设施农业和优质林果业、畜牧业行家里手招聘不同专业类型的科技人员,组成技术承包实体,根据产业要求及时农季节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为贫困群众提供包技术培训、包信息提供、包技术指导、包技物结合的“四包服务”,切实帮助贫困户提高生产技能,提升扶贫成效,极大程度的保证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智力支持。 (斯琴)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