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內蒙古非遺工坊“守護非遺根脈 綻放時代光彩”
匠心鏨刻時光 守藝淬煉光芒
在廣袤的草原上,烏拉特銅銀器技藝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以純手工的溫度賦予金屬鮮活的生命力。這裡的匠人們以銅、銀為媒,將游牧文化的智慧與審美凝聚於每一件作品中,從華美靈動的頭飾,到鑲嵌寶石的銀鐲﹔從鋒利精致的蒙古刀具,到鐫刻吉祥紋樣的酒具,烏拉特銅銀器不僅是生活用品,更是承載著少數民族文化記憶的藝術瑰寶。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傳承人巴圖陶高對制作的銀盤進行鏨刻。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在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的巴圖陶高手工藝品店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傳承人巴圖陶高正聚精會神地鏨刻著一件精美的銀器。出生於牧民家庭的他,自幼受鄰居老銀匠的熏陶,對銅銀器制作產生了濃厚興趣,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巴圖陶高全身心投入這門技藝,從最基礎的原料加工到復雜的鏨花、掐絲工藝,逐步成長為烏拉特銅銀器技藝的傳承者,他堅守銅銀器制作技藝,用鏨刀與銀絲勾勒出民族文化的鮮活圖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傳承人巴圖陶高對制作的銀盤進行鏨刻。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蒙古族群眾基本的生活工具和裝飾用品,巴圖陶高都能制作得精巧細致。“過去草原上物資匱乏,匠人們必須掌握木匠、鐵匠、皮匠、銅匠、銀匠等多樣技能,如今雖購買便利,但傳統技藝的復合型特點仍被保留下來。”巴圖陶高說。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傳承人巴圖陶高對需要鏨刻的銀壺設計圖案。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烏拉特銅銀器始終與牧民生活緊密相連,其制品分為生活用品類,如刀具、酒具、馬具等。飾品類,如頭飾、耳環、手鐲等。烏拉特銀器的手工制作,要經過熔銀、鍛打、下料、做鉛托、雕花、焊接、清洗等工藝流程。其中,鏨花和掐絲是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中難度較高的環節,銀碗、刀具以鏨花居多,飾品則多以掐絲工藝為主。”巴圖陶高介紹道。

精美的烏拉特銅銀器制品。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懷揣著對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的熱愛,2006年,巴圖陶高在海流圖鎮開設了一家手工藝品店,馬鞍、頭飾、銀碗、蒙古刀、火鏈、耳釘、手鐲等都是他的拿手之作。三四年后,手工藝品店逐漸打響了招牌,來找他定制銀器的人也越來越多。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前來向巴圖陶高拜師學藝的學徒也越來越多。為避免傳統技藝流失,他長期招收學徒,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后繼人才。巴圖陶高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們。目前,巴圖陶高已培養出16名徒弟,他們都開設了自己的銀飾加工店,實現了增收致富。
據烏拉特中旗文體旅游廣電局副局長李勇介紹,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是烏拉特部落多年傳承發展形成的一項代表性技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現在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2人,市級7人。

非遺工坊負責人張碩文對前來學習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的學生進行技術指導。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走進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就業工坊,工坊負責人張碩文深耕銅銀器制作技藝已有數十年,他告訴記者:“我們這家非遺工坊於2017年正式成立,客戶群體從早期以本地定制為主,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興起,逐步拓展至游客私人定制,工坊發展模式也從單一銷售模式轉向多元化發展,除保留傳統加工定制銷售外,工坊還開展非遺研學,依托黃河灣研學基地年均接待2萬名學生開展非遺研學,並且與烏蘭布和文旅投公司合作研學項目,組織傳承人現場演示技藝、講解理論,既實現了增收又推廣了傳統技藝,同時鼓勵傳承人運營新媒體賬號,拓寬傳播渠道。”

非遺工坊負責人張碩文對前來學習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的學生進行技術指導。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非遺工坊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低谷期,但傳承人張碩文憑借對非遺技藝情懷的執著,及國家、地方各級政策支持,逐步走出困境,並帶領團隊蹚出了一條破局之路。張碩文堅信,在發展中求生存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最有效的保護方式,通過系統培訓提升傳承人的理論與技能水平,同時探索現代技術賦能,在保留手工溫度與文化基因的前提下提升生產效率。這種“守正不守舊,創新不失根”的實踐,不僅讓古老技藝煥發生機,更印証了非遺保護的真諦。

學員在非遺工坊認真學習掐絲技藝。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據張碩文介紹,來非遺工坊學習非遺技藝的專業人員有20多人,兼職人員在40到50人,學員通過自主創業或者非遺工坊的分類幫扶,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未來,非遺工坊將進一步深化非遺技能展示與旅游的結合,吸引更多人來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李勇介紹:“為進一步激活文化資源,烏拉特中旗還成功爭取96件國家級文物版權授權,從中提煉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符號,融入銅銀器、刺繡等文創產品設計中,實現傳統技藝保護傳承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雙贏。”近年來,烏拉特中旗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烏拉特銅銀器傳統技藝這一寶貴的“數字基因”,通過建立數據庫實現科學保護與傳承。積極鼓勵代表性傳承人設立非遺工坊、傳習所及工作室,以“傳幫帶”方式推動技藝傳承﹔同時,創新開展“非遺進校園”及校地合作等活動,讓青少年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烏拉特銅銀器制作的獨特魅力,激發年輕人的參與熱情。此外,烏拉特中旗還通過組織專項培訓,爭取國家及自治區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年均培訓傳承相關人才150余人,帶動就業並實現產值超2000萬元。

學員在非遺工坊認真學習鏨刻技藝。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依托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結合烏拉特中旗的刺繡、玉雕、石雕、氈藝等技藝,烏拉特中旗打造了“金石交”融創品牌,並且在繁華的商業地帶,建成“金石交”融創產業街進行集中展示。據李勇介紹,產業街建成以后,烏拉特中旗將其作為旅游線路上的一個節點,來這裡旅游的游客,都會在這裡逛一逛看一看。同時,也會組織傳承人參加各種展會展覽,通過展會展覽,使烏拉特銅銀器制品受到廣州、深圳、上海等南方城市顧客的青睞,訂單量得到了增加。
“下一步,烏拉特中旗將繼續推動非遺工坊與旅游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非遺實體店積極申報非遺工坊,在保護傳承烏拉特銅銀器制作技藝的同時,推動烏拉特銅銀器產業化發展。同時,在人才培養方面持續發力。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在關於非遺方面的資金項目,讓資金項目在產品研發、平台建設等方面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非遺工坊支持。”李勇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內蒙古“一湖兩海”水域面積穩定在合理區間
-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獲悉:“十四五”以來,內蒙古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推進重點湖庫保護修復,“一湖一策”推進湖泊治理保護由“一湖之治”轉向“流域之治”,“一湖兩海”水域面積穩定在合理區間。 據悉,烏梁素海自2019年開展綜合治理以來至今,累計補水35.18億立方米﹔岱海自2022年應急生態補水工程通水以來至今,累計補水6316萬立方米,為湖泊水面維持在合理區間、水質逐步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 24項重點任務推動如期實現美麗內蒙古目標
-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獲悉,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全面推進美麗內蒙古建設 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規劃綱要(2025—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從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新高地、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等方面設置24項重點任務,系統全面推進美麗內蒙古建設。 據悉,《規劃綱要》還圍繞美麗中國建設內涵要求,充分體現內蒙古特色,從生態安全穩固、經濟綠色低碳、生態環境優美、城鄉和諧宜居等四個方面設定了22項指標,明確了近期(2027年)、中期(2030年)、遠期(2035年)3個階段性目標,讓美麗成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的鮮明標識。…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