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看得見的幸福 算得出的振興

——來自正鑲白旗鄉村產業振興一線的報道

2025年11月20日09:2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11月6日,在落日的余暉下,正鑲白旗星耀鎮查干寶恩本村村民王潤貴和老伴丁梅花在院子裡忙碌著。

  你喂鴨、我掃地,已是70多歲的兩位老人精神矍鑠,看到大門口有客人,王潤貴老人熱情地迎了過來。

  “老兩口都有低保,再加上雪菊地裡的工錢,過得可是好日子。”跟著老人的指向,我們看到了村裡雪菊花種植基地。

  在這一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村落裡,正是這片雪菊花產業為老人們帶來了和美的生活。“我倆今年採花就掙了15000元呢。”王潤貴老人的臉上綻放出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發現,在正鑲白旗,雪菊花種植只是諸多鄉村裡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甚至在星耀鎮,這樣的產業就有好幾個。

  “一花一草、一瓜一菜”:特色種植撬動富民產業鏈

  “看了我們雪菊花基地了吧?在我們鎮裡將特色種植歸納為‘一花一草、一瓜一菜’。花就是雪菊花、草是人工種植的大棚沙蔥、瓜說的是西瓜、菜指的是白菜。”星耀鎮黨委書記李兵介紹起鎮裡的特色產業來如數家珍。

  近幾年,作為正鑲白旗農業核心區,星耀鎮以京蒙協作為紐帶、科技為支撐,深耕西瓜、白菜、雪菊、沙蔥4個產業,推動特色農業從分散經營向集群發展轉型,讓昔日普通田野變身“聚寶盆”,繪就出鄉村振興的鮮活畫卷。

  2018年,與北京大興區共同建設的正鑲白旗京蒙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累計投資1.1億元,逐步規劃形成“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層次主體功能結構,打造“星空草原、耀映瓜香”品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經過7年的探索發展,該產業園區總結出京蒙協作正鑲白旗農業模式“1+1+4”,即1個堅強的黨支部引領推動政企合作﹔1個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帶來先進的銷售理念和種植技術﹔讓農民收獲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特色種植、資產收益等4個增收模式。產自這裡的西瓜對接北京鑫萊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格蘭福德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北京李家巷西瓜產銷專業合作社等,直接銷往北京地區,在北京市場廣受歡迎。

  從大棚到田間,星耀鎮大地房村1000畝白菜基地喜獲豐收。52歲種植大戶褚葉華種了30年地,從幾畝菜園發展到100畝規模,談起自家的白菜,他滿是自豪。“今年畝產1.2萬斤,純收入預計20萬元,好日子是種出來的!”他滿臉自豪地說。

  “全鎮有6000余畝白菜上市,大地房村、東倉村、永合村、五支箭村等村庄的白菜都豐收,收購價隨品質分級達每畝2500元至5000元,並被北京、山東、河北等地客商搶購一空。”李兵介紹說,星耀鎮白菜以植株高大、口感脆甜的優良品質贏得市場青睞,2023年初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少養精養、提質增效”:察哈爾羊良種培育增收又增綠

  近年來,立足人均草場不足400畝的現實約束,正鑲白旗精准錨定察哈爾羊良種培育破局,以品種改良、科技賦能、政策扶持為抓手,推動肉羊產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讓優良品種成為牧戶增收的“黃金產業”,奏響草原畜牧振興強音。

  11月5日,走進該旗烏蘭察布蘇木恩格爾寶拉格嘎查牧民新巴雅爾的家庭種畜場,標准化暖棚裡,一隻隻察哈爾羊膘肥體壯、毛色光亮。作為全旗主導品種,其雙羔率超60%、單隻出肉量較普通羊多20斤、羊毛價格偏高的優勢,深受牧戶青睞。

  “察哈爾羊不僅繁殖快、產肉多,羊毛賣價也比普通羊高,養殖效益特別好!”新巴雅爾笑著把我們領到他家的羊圈裡。

  “這些都是種公羔羊。從小補飼,所以也不怕人。”新巴雅爾指著活蹦亂跳的羔羊,笑著說:“一旦通過鑒定,一隻種公羊的收益就得大幾千元呢。”

  為推動品種提質,正鑲白旗構建“種羊場+擴繁場+核心群”一體化繁育體系,先后建成標准化種羊場、擴繁場、核心養殖群、人工授精站,劃定察哈爾羊養殖主產區,形成從良種培育、擴繁推廣到規模養殖的全鏈條產業發展格局。而新巴雅爾家的察哈爾羊群恰恰是這個環節上的核心養殖群。“100隻基礎母羊,一年純收入12萬元!”新巴雅爾滿臉自豪。

  為拓寬銷路、提升品牌,正鑲白旗引入企業建成年出欄2萬隻以上的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在呼和浩特市設立線下體驗店,構建“線上+線下”銷售網絡。如今,當地通過“少養精養”模式,嚴守草場底線的同時實現效益最大化,察哈爾羊這隻“致富羊”,正在帶領牧戶在草原振興路上穩步前行。

  “科技賦能、科學養殖”:現代化畜牧業挺起振興脊梁

  以華西牛為核心的肉牛產業,是正鑲白旗牧區產業振興當中的又一大亮點。當地通過科技賦能、標准養殖、政策扶持與鏈條延伸,全方位推動產業提質增效,讓“牛經濟”成為牧戶增收的“金鑰匙”。

  在該旗烏蘭察布蘇木賽音寶拉格嘎查牧民鋼敖其爾家的家庭牧場裡,膘肥體壯的華西牛在標准化棚圈內甩尾覓食。作為全旗首批華西牛育種核心群認定戶,2018年他引進38頭西門塔爾母牛,在政府補貼與技術培訓助力下,通過冷配改良、“春夏散養+冬季圈養”模式,將自家牛群逐步改良成為優質華西牛,2025年牧場純收入達17萬元。

  “華西牛種公牛出欄價超1萬元,比市場價高4000元,母牛、牛犢也溢價明顯,再加上每頭種公牛4000元補貼,養殖勁頭足!”他笑著說。

  產業發展的數據見証著肉牛產業的強勁活力,2024年,正鑲白旗肉牛存欄15.7萬頭,華西牛以高出肉率、生長快等優勢成養殖首選。5900多個養殖戶中,能繁母牛佔比64%,繁成率85%,162個冷配站點實現98.6%改良率,20戶核心群裡10戶為華西牛育種群。產業鏈上,額爾敦等3家企業年加工能力達4萬頭,優質良種養殖基地年出欄超5000頭。

  在正鑲白旗新建成的艾力特肉牛種業有限公司的實驗室裡,技術人員正忙著處理華西牛凍精。“60頭種公牛每周採精兩次,經處理冷凍后,定期檢查精子活力,確保凍精質量。”公司生產廠長趙雷介紹,目前正在申請凍精生產許可証,送檢的52頭牛已全部合格,拿到許可証后即可對外銷售凍精,公司也將正式投入運營。

  據悉,該公司為政企合作模式建設,工廠為政府建設項目,企業負責經營管理。“每頭種公牛一天不到30元的投資成本,每年向職能部門能提供10萬支凍精、1000隻胚胎,也就是我們的‘租金’了。”趙雷滿懷信心地說,當公司滿負荷運轉后,必將有力推動錫林郭勒盟肉牛產業發展。

  此外,2021年至2024年間,正鑲白旗累計投入各級資金近1億元,按照現代化、機械化標准,建設暖棚,為肉牛標准化養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保障。如今,正鑲白旗的“牛經濟”從良種培育到加工銷售全鏈發力,成為牧區產業振興的堅實脊梁。(記者 巴依斯古楞 薛騰 實習生 趙艷婷)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