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看內蒙古︱構建五大現代農牧業服務體系 推動生產基地優質高效轉型
人民網呼和浩特11月18日電 (記者 苗陽)11月18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完成‘十四五’規劃 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構建綠色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專場,介紹內蒙古“十四五”時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關情況。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苗陽攝
發布會介紹,內蒙古通過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五大現代農牧業服務體系,推動生產基地優質高效轉型。
現代種業服務體系。建成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圃)3家、畜禽保種場(區)12家,自治區級種質資源庫6家、保種場25家,形成完整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成國家級制種大縣和良種繁育基地9個、自治區級制種大縣5個。馬鈴薯良繁面積62萬畝、穩居全國第一。牛羊供種能力全國領先,建成種公牛站7家、國家級和自治區級核心育種場各26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全國64%的華西牛核心群集中在錫林郭勒盟,為生產基地提供了優質種源保障。
科技服務體系。圍繞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分作物、分旗縣組建49個農業科技服務專家團組,開展一對一包聯服務。全國首創“六新”科技成果體系,評選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新平台、新渠道共46項科技成果,推動優秀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精准對接。建立蒙農創“科技110”服務網絡,帶動1.41萬基層農技人員和518名特聘農技員開展線上線下服務。建設國家標杆農牧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10個、農業農村部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5個,開展優良品種、適用新技術示范推廣展示。培育科技示范主體1.8萬戶。
社會化服務體系。圍繞培育服務組織、提升規模化經營水平和聚焦生產薄弱環節等方面出台了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八條意見,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集中連片示范行動,全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1.4億畝次,服務覆蓋3500萬畝以上,帶動小農戶91.8萬戶。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74%,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約15個百分點。畜牧養殖機械化率50.16%,較“十三五”末期提高10個百分點,高於全國水平。獸醫社會化服務覆蓋全區70%牛羊養殖,應免密度100%
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體系。構建2334項農牧業生產地方標准,建成17個國家級和自治區級標准化示范基地。建立三級檢測體系,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智慧監管平台納入2萬余家生產主體,通過562個承諾達標合格服務站實現“一証一碼”全程可追溯。培育綠色食品企業840家、地理標志農產品135個,登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897個,居全國第一,建成特色產品品質數據庫,品牌溢價能力顯著增強。
金融助農體系。創新“金融副村長”模式,選聘1.13萬名金融副村長,協助完成授信189.15億元,惠及農牧民近10萬戶。強化保險保障,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供多層次風險保障。用好小額信貸、貼息等政策工具,累計向脫貧人口發放小額信貸17.95萬戶(次)、193.6億元,有效破解融資難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