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邊民互市熱 口岸經濟活

2025年11月17日08: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國—東盟(崇左)水果交易中心內景。
  安曉密攝

  雲南磨憨邊民互市場出口貨物通道。
  劉加文攝

  中國—東盟(崇左)水果交易中心內的越南特產商店。
  本報記者 龐革平攝

  阿拉坦其其格在羊絨店內整理貨品。
  本報記者 吳 勇攝

  旅客在內蒙古二連浩特公路口岸聯檢大廳辦理入境手續。
  郭鵬杰攝(影像中國)

  中國—東盟(崇左)水果交易中心俯瞰。
  韓加君攝(影像中國)

  廣西憑祥,水果交易依托產業集聚優勢,通過線上競拍直達全國買家﹔雲南磨憨,邊民互市日益便捷,村民足不出戶即可完成報關﹔內蒙古二連浩特,互市區域由口岸延伸至城區,為從業者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熱鬧的口岸是中國外貿澎湃活力的真實寫照。隨著邊民互市政策持續優化、技術迭代升級,中國和周邊國家邊境貿易不斷拓展新空間、釋放新活力。

  

  廣西憑祥口岸——

  水果生意紅紅火火

  本報記者  龐革平

  天色未亮,廣西憑祥的中國—東盟(崇左)水果交易中心已是一片繁忙。

  卡車的轟鳴聲與人群的叫賣聲交織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水果香氣。來自越南的一車車榴蓮、火龍果陸續抵達,工作人員忙著卸貨、分揀、打包。很快,它們將沿著高速公路被運往全國各地批發市場。

  在交易中心一角,黃帥正仔細查看火龍果品相。“這些是剛從越南新清口岸運過來的,新鮮得很。”這位來自河北的85后小伙,10多年前來到憑祥創業,如今水果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去年他共進口200多車越南水果,銷往廣東、湖南、河北等地。“這裡的水果貿易體量大、節奏快,雖然天天忙得團團轉,但大家都很有干勁。”

  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位於憑祥的友誼關口岸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陸路水果進出口口岸之一,也是中國與東盟水果進出口貿易最繁忙的口岸之一。每天,大量東盟水果從這裡入境,辣椒、番茄、木薯等中國農產品也經此出口到東盟國家。

  交易中心后台的大屏幕上,一串串數字實時滾動——中國—東盟(崇左)水果交易中心線上交易平台正在運行。“你看,這車榴蓮剛上架5分鐘,就被江蘇的客戶拍走了。”平台的運營方之一、國聯股份冷鏈多多公司總監韋冬青指著屏幕向記者介紹,這是中心舉行的線上競拍,每天兩場,全國各地的商家都可以下單。他補充道:“過去各地買家都要跑到憑祥來現場選貨、談價格,現在網上下單已經成了新習慣,價格更透明,效率也更高。”

  近年來,憑祥持續推動水果貿易數字化轉型。2023年,線上交易平台正式投入運營,不僅實現了傳統交易的線上化,也帶動了跨境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業態的興起。據統計,自平台運行以來,憑祥已累計完成跨境訂單超60萬筆,交易額突破180億元。

  在繁忙的憑祥浦寨互市區申報大廳內,70歲的黃艷葵每天都來申報,做些水果小買賣。“國家給了邊民每天8000元的免稅額度,小本生意也有賺頭,日子過得挺踏實。”像她這樣長期從事邊貿生意的邊民,在憑祥不在少數。憑祥友誼鎮邊貿合作社工作人員陸倩海介紹,為更好地組織個體邊民,中心引入村級邊貿合作社模式,讓村民以集體形式參與互市貿易。目前,通過該模式加入跨境貿易的邊民社員已有約2.4萬人。

  越南司機蘇遵賢從事水果運輸,常年往返於越南河內與廣西憑祥之間。他告訴記者,憑祥口岸的水果貿易很興旺,貨運司機不愁接不到訂單,收入很不錯。為方便司機和採購商休息,交易中心專門設立了“司機之家”,提供免費茶水、充電樁和洗浴間,全天有人值班。“跑車人最怕沒地方歇腳,在這裡有種被照顧的感覺,現在這裡像我一樣跑生意的越南司機越來越多。”蘇遵賢笑著說。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的簽署,憑祥迎來了更廣闊的發展機遇。一批榴蓮、椰青等加工廠已經建成,新的企業正在積極考察市場、對接合作,水果產業鏈正從單純貿易向深加工、冷鏈物流、線上線下銷售等環節延伸,為這條“甜蜜經濟帶”持續注入新動能。

  (安曉密參與採寫)

  

  雲南磨憨口岸——

  從“跑口岸”到“點手機”

  本報記者  楊文明

  晨光熹微,薄霧還未散盡,雲南勐臘縣磨憨鎮磨憨村村民肖秋雯的手機已經“醒”了。“叮咚!”——老撾商人發來一條微信消息:“香蕉准備發車了。”

  點開“邊互通”APP,肖秋雯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動:檢查單証完整性、核對信息、確認申報……沒過幾秒,系統彈出“申報成功”的綠色提示框。

  3年前,申報並非這般便捷。那時邊民互市貿易要求“人到、貨到、証到”,邊民必須現場通過身份認証、指紋識別進行貨物申報。天不亮就得往口岸跑、大廳排長隊是常有的事,兩三個小時辦完算快的。家遠的邊民,加上來回路程,申報一次得花上大半天時間。

  在磨憨,不少邊民從事互市貿易,香蕉、西瓜是常見的進口商品,出口以日用品為主。為減少邊民往返口岸的奔波,磨憨鎮成立12家互市專業合作社,推動互市貿易轉向“集體協作”。在“邊互通”APP上,邊民刷臉認証即可完成線上申請,在田間地頭也能輕鬆參與跨境交易。申請提交后,由代辦員集中為合作社成員辦理申報手續。截至目前,磨憨已有超過7000名邊民使用該軟件,佔全鎮備案邊民總數的68%。

  肖秋雯的另一個身份,是磨憨邊民互市專業合作社的一名代辦員。上午9點,她准時來到磨憨邊民互市場,為邊民集中辦理代理申報。這座現代化互市場是昆明市托管磨憨后首個建成投運的邊民互市項目,也是“邊互通”APP鏈接的實體場景。服務大廳裡,多台智能自助申報終端機整齊排列。“流程熟練的話,20分鐘左右就能辦完。”肖秋雯邊介紹邊操作,不一會兒就完成了當天的業務。

  邊民那永萍告訴記者,以前沒有統一、靠譜的線上平台,經常找不到境外貨源,“如今,每天都能在平台上獲取境外貨源信息,在家裡就能‘一站式’解決貨源、訂單、物流、申報等問題,還能及時了解所採購商品的通關、交易等信息。”

  “互聯網+邊民互市”的模式,正推動邊貿走向規范化、透明化、便利化。信息化系統自動核驗邊民身份、額度與商品資質,算法篩查異常交易,區塊鏈技術記錄全流程數據,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現在申報單審核僅需幾分鐘,系統智能審核顯著降低了差錯率。”昆明海關所屬勐臘海關關長呂東彪說。監管效率的提升,讓貿易往來更為便捷。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磨憨邊民互市貿易進出口貨物總量超118.5萬噸,貨值突破29.24億元。

  互市貿易的暢通,也為老撾邊民帶來便利。老撾商人西薩萬·馬永森告訴記者:“如今,無論是我們進口的中國商品,還是出口到中國市場的老撾農產品,在口岸停留的時間都縮短了很多。效率提高后,資金回籠速度更快了。現在,我們持邊民証通關僅需3分鐘左右,做生意的人往來非常便利。”

  夜幕降臨,磨憨口岸聲息漸平。村寨裡,一個個亮起的手機屏幕,正連接著國內外的貨源與訂單。肖秋雯確認當日的老撾貨物已經順利交付,又著手聯絡明日的訂單。“足不出戶的便利,讓我們邊境小鎮能隨時與國內外市場同步。相信我們的生意會越做越大,生活也會越來越好。”她說。

  

  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

  羊絨小店綻放新活力

  本報記者  吳  勇

  柔軟的布沙發、一塵不染的寫字台、錯落有致的小擺件……在暖黃色燈光的映照下,內蒙古姑娘阿拉坦其其格的羊絨店顯得格外溫馨。這家位於內蒙古二連浩特市區的小店,見証了她從上班族到創業者的轉變。

  位於中國和蒙古國邊境的二連浩特市,2017年正式啟用口岸邊民互市貿易區。在那之前的10年裡,阿拉坦其其格一直在口岸從事報檢和招商工作。那時的她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也能當上老板。“以前邊境貿易以大宗商品為主,門檻太高。互市貿易則不同,小規模也能做,還能享受免稅政策,適合我們這樣的小商戶。”

  隨著互市貿易區的設立,阿拉坦其其格的創業之旅正式開啟。她想到的第一個合作伙伴,是好友恩和敖日格勒——蒙古國一家羊絨企業駐華代表。兩人住隔壁,一個擅長做飯,一個愛吃中餐,從鄰居變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2018年,她們開始搭檔做生意,恩和敖日格勒負責在蒙古國找貨源,阿拉坦其其格負責在二連浩特銷售。靠著敏銳眼光和靈活經營,她們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從零售擴展到批發,還兼營羊毛羊絨的落地加工。

  隨著口岸政策不斷優化,邊民身份驗証、商品申報流程也更加便捷。2023年,二連浩特引導互市商戶從口岸搬進市區,交易更靈活、顧客更多。阿拉坦其其格的新店鋪就是那時落地的。“以前是在標准隔斷鋪位裡賣貨,現在能自由裝修、自主經營。我真切地感受到國家政策支持為我們帶來的發展機遇。”

  互市貿易的發展,讓更多邊民走上致富路。起初互市貿易區的商品隻有來自蒙古國的幾種皮毛制品,如今已擴展至15個國家的400多種商品,包括糧油食品、紡織、化工、醫藥等。截至今年9月底,二連浩特口岸邊民互市貿易額已突破4億元,其中落地加工模式交易額達3.95億元,交易國別涵蓋蒙古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等。

  “過去互市貿易只能本地戶籍居民參與,如今放寬到外來居民,參與人數翻了一番。”二連浩特邊民互市貿易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宋利恆介紹。為幫助更多邊民穩定增收,當地還成立了16個互助組,為邊民經營企業、參與互市貿易整合資源、提供服務。“我們還把辦事窗口前移到社區,方便大家就近辦理手續。”

  “每個邊民每天有8000元的免稅額度,我們把額度集中使用,形成規模經營。”阿拉坦其其格說,如今已有200多名邊民加入她的團隊。“我們這些年的事業就是跟著互市貿易政策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如今,阿拉坦其其格在二連浩特已擁有3家羊絨店,與恩和敖日格勒的合作非常穩固。眼下,兩人正積極探索品牌化發展路徑——打造一個高品質的進口羊絨集合店,整合多年資源和經驗,引入更多來自蒙古國的優質羊絨產品。

  互市貿易也改變了恩和敖日格勒的生活。恩和敖日格勒有3個孩子,兩個大孩子在中國上學,“小女兒明年就到入學年齡了,我也打算帶她來中國學中文。”她笑著說。如今,恩和敖日格勒一邊從事邊貿生意,一邊兼職做翻譯,生活忙碌而充實。她說:“我們的合作不會停止,友誼更不會改變。”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7日 17 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