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色沙棘的綠色約定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多年來堅持實施砒砂岩區沙棘生態治理工程,一片片沙棘林逐年為山坡溝壑披上綠裝。如今,135萬畝沙棘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約450萬噸——
11月9日,隨著最后一車挂著橘黃沙棘果的沙棘枝被運進冷庫,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罕台鎮查干布拉格村農民賀美利家的沙棘生產暫時告一段落。
今年50歲的賀美利已有23年的沙棘種植經驗。“我在窟野河流域和十大孔兌附近共種了3000畝沙棘。春天撫育,秋天摘果,還生產沙棘飼料。”賀美利說。
同一時間,在東勝區銅川鎮枳機塔村的礦山復墾區,210畝林地間藏著倔強生機——16萬株2025年春季栽種的大果沙棘苗,枝葉染霜,正在勾勒生態修復脈絡。2年后,它們將進入盛果期,屆時不僅能使水土流失減少,更能對接銅川鎮成熟的沙棘產業鏈,化身村民增收致富果。
曾經寸草不生的砒砂岩區,如今一片片沙棘林逐年為山坡溝壑披上綠裝,成為治理水土流失、減少匯入黃河泥沙量的突破口。沙棘的橘色果實不僅為群眾帶來收入,還見証著與生態環境的“綠色約定”。
沙棘是一種落葉性灌木,耐旱、抗風沙,可以在鹽鹼化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廣泛用於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沙棘根系極為發達,主根、側根、須根加起來能達400多條,一株生長3年的沙棘根系可垂直延伸3到5米、水平延伸6到10米,形成一張縱橫交織的龐大網絡,牢牢鎖定在砒砂岩中。而且,沙棘側根在水平延伸過程中能不斷萌發新芽,當每畝地有70株成苗時,4至5年便可成林。
“近年來,內蒙古將沙棘產業化作為一個重要抓手,與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持續探索‘政府引導、科技支撐、企業帶動、農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彭雅麗說。
在東勝區,砒砂岩分布面積有近195萬畝,佔東勝區總土地面積的60%,是最嚴重的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地,是黃河粗泥沙的集中來源區。
“砒砂岩看似堅硬,結構卻極其鬆散,遇水成泥、風過成沙。”東勝區水利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韓瑣垠說,曾經每到雨季,雨水沖刷砒砂岩后裹挾著大量泥沙匯入黃河,導致下游河床抬高,給防汛造成巨大壓力。
“以開發利用沙棘資源作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的一個突破口”的倡議,為沙棘治理砒砂岩指明了方向,也揭開了鄂爾多斯市沙棘治理砒砂岩的序幕。經過幾年沙棘治理陡坡的試驗,証明沙棘在砒砂岩陡坡上長勢好,成活率高,扎根迅速,耐高溫和抗旱能力強。
早在1998年,水利部正式實施晉陝蒙砒砂岩區沙棘生態工程,就此也開啟了東勝區砒砂岩區沙棘生態減沙工程。至2007年,在東勝區砒砂岩的溝道內及河川地種植了沙棘92萬畝﹔2008年—2012年,實施窟野河流域沙棘生態減沙工程,種植沙棘21萬畝﹔2013年—2018年,實施十大孔兌沙棘生態減沙工程,在涉及東勝區的五大孔兌的溝道內及河川地種植沙棘22萬畝。如今,135萬畝沙棘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約450萬噸。
“一片沙棘林,可以形成三道防線。”韓瑣垠介紹,第一道是沙棘頂部的林冠層,能有效截留降雨﹔第二道是覆蓋於土壤表面的枯枝落葉層,能增強土壤抗沖刷能力﹔第三道是沙棘根部組成的立體網,可以固定土壤,減輕水流沖刷侵蝕。
如今,憑借沙棘治理水土流失,山川綠了,泥沙減了,企業興了,農民富了。
從1998年開始以每年3-5萬畝的速度發展到現在,管護到位,成活率保持在70%以上。在典型的裸露砒砂岩區,歷來寸草不生的地方,出現了集中連片郁郁蔥蔥的沙棘林,灌草也隨之生長起來,多年不見的狐狸、獾子等野生動物也出來玩耍了。經過多年治理,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20%提高到了75%,減水減沙效益達70%以上,侵蝕模數由原來的年1萬噸每平方公裡,下降到年0.5萬噸每平方公裡。
2005年東勝區政府投資6200萬元負責配套水電、道路和綠化,在銅川鎮規劃建設了佔地2.5平方公裡的沙棘產業園區。目前園區進駐4家沙棘加工企業,已建成了沙棘原料處理、有效成分提取、食品藥品、保健品生產等加工體系,並開始向集群化發展。
從2012年至今,東勝區共種植沙棘經濟林4萬畝,目前保存面積達到3萬畝。每畝可採沙棘果450公斤,每公斤按8元計算,每年可收入1.08億元。2024年,東勝區沙棘產業總產值近7000萬元,吸納村民務工1000余人次,人均增收2萬余元。(記者 張慧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