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市:農機服務壯大鄉村新業態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城關鎮萬豐村正在深耕秋收后的土地。
11月6日,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城關鎮萬豐村,種植戶劉化橋正在深耕田地。說起如今種地的變化,他感觸頗深:“以前農機馬力小、效率低,犁地深淺不均,費工又費時。去年我把60多畝向日葵和玉米交給社會服務組織管理,每畝平均增收了60多元,真是又省心又掙錢!”
越來越多的農民嘗到了農機服務的甜頭。近年來,當地積極培育“四有”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目前已有62家該類組織,含53家合作社、5家農業企業及4家家庭農場。這些組織集聚150馬力以上拖拉機338台、配套機具912台(套)、植保機械128台(套),成為破解小農戶“干不動、干不好”難題的關鍵力量。
臨河區農科局改革與合作經濟股股長劉海平介紹,“大馬力農機深耕提升了耕地質量,節約了成本,有助於促進規模經營。自2018年起,臨河區每年約2.3萬小農戶獲得農機服務,實現專業服務真正落地。”
針對土地零散、勞動力不足等問題,臨河區探索多元化托管路徑。八一鄉星光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對800畝耕地統一實行小麥套種玉米﹔狼山鎮光明村整村推進萬畝全程托管。“內行干專業事”既化解了老弱農戶的種地難,也通過集中連片提高了機械作業效率。從舊機換新補貼到新技術實操培訓,從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構建到托管形式創新,一套組合拳讓更多農戶體會到現代農業的高效與便捷。數據顯示,托管地塊畝均節水60立方米、種植成本降低10%,糧食畝產增加100公斤。
除“黨支部+合作社”“企業帶農戶”“合作社聯農戶”等常見類型外,巴彥淖爾還涌現出“統種共富”等特色做法——農戶以承包地入股或流轉,加入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通過統一生產經營實現多種形式的收益共享。截至目前,全市800余家組織提供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面積577.15萬畝,並在服務環節吸納了近4800名勞動力就近就業。(記者 薄金鳳 通訊員 田志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