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巴彥淖爾

杭錦后旗:銜接資金賦能鄉村振興

2025年11月07日09:3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在河套平原深處的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二道橋鎮,農民劉樹軍未曾料到,家中十余畝耕地的生產潛力在他50歲時得以充分釋放。通過土地流轉與園區務工,他的家庭年淨收入超過6萬元。

  11月4日,在位於東方紅太陽升村的5000畝設施農業產業園內,劉樹軍正將金黃色的小番茄裝入印有商標的禮盒。“土地流轉費和務工收入合計,收入較以往增長兩倍以上。”他說。

  村民的“增收賬”,同樣體現在村集體的“產業賬”中。太陽升村黨支部書記昌永富介紹,以往資金使用效益有限。自2024年起,該村以銜接資金為引導,整合社會資本,啟動了總投資3.5億元的設施農業產業園建設。

  變化不僅體現在規模擴大上,更源於機制創新。園區探索形成了“支部引領種、企業帶動種、群眾跟著種”的發展路徑,並配套實施“保底收益+勞務分紅+集體提成”的分配方式,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參與農戶人均年增收超過3萬元。

  太陽升村的成功實踐,為杭錦后旗全面推進產業振興提供了參考。2023年以來,杭錦后旗新發展設施農業2.5萬畝,規劃建設4個總投資11.6億元的產業園區,逐步形成集群化發展格局。

  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目前,該旗已累計投入銜接資金5000余萬元,精准用於頭道橋鎮、二道橋鎮等產業基礎較好區域,累計實現總收益225萬元。2025年預計分紅達103萬元,帶動群眾戶均增收1500元,推動幫扶方式由外部“輸血”向內生“造血”轉變。

  “我們將銜接資金項目與縣域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實施緊密結合,建立‘三個一’工作機制,確保項目前期謀劃、中期推進、后期管護各環節無縫銜接、責任明確、監督到位,有效防范‘重建設、輕管理’現象,實現扶貧資產的長期穩健運行與群眾持續受益。同時,嚴格把控資金投向與監管流程,確保資源切實用於產業發展、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提升和民生改善領域,在優化資金使用方向上,集中用於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引導與放大效應。”杭錦后旗農牧和科技局局長張少恆介紹。

  鄉村振興的根本在於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的關鍵在於構建有效的組織模式和可持續的運行機制。在杭錦后旗,一幅“產業興、百姓富、集體強”的新畫卷正在河套平原徐徐展開。(記者 薄金鳳 通訊員 高翔)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