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又致富闖出綠色路
2025年11月06日09:31 | 來源:內蒙古日報
深秋的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依然多風,沙卻已波瀾不驚。縱橫交錯的草方格牢牢鎖住流沙,耐旱植物扎根沙地筑起綠色屏障。
站在經棚鎮白土井子村的高崗上眺望,雲杉組成的林帶隨沙丘連綿起伏,整齊劃一的網格沙障連接成片,沙棘、苜蓿等兼具生態、經濟價值的鄉土樹種、草種頑強生長著。
“2024年,這裡還是光禿禿一片,草啊、樹呀都是稀罕物。”克什克騰旗林草局副局長王明達告訴記者,白土井子村所在的莝草山沙區,是渾善達克沙地重度沙化集中區,總面積12.65萬畝,是克什克騰旗沙地治理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2024年5月,克什克騰旗啟動莝草山沙區綜合治理工程。在實際工期不足3個月的時間裡,超前完成兩年建設工期的治沙任務,工程成為全區第一個完工的“三北”工程六期項目。
“我們針對不同沙地類型‘量身定制’治理方案,通過‘喬灌草結合+工程固沙’的立體綜合治理模式,形成了‘喬木防護林、沙障小方格、灌草覆蓋’三重防沙網。”王明達介紹。
克什克騰旗還積極尋求與企業、社會組織合作,通過政企合作、公益造林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治沙。同時,大力推廣以工代賑、先建后補等模式,調動農牧民參與治沙的積極性。
“克什克騰旗規定項目總投資的10%用於‘以工代賑’治沙,農牧民自願就近參與治沙。”王明達介紹,目前,全旗累計投入資金1100余萬元,採取“以工代賑”模式治理沙地約3.8萬畝,帶動3000余名農牧民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記者 帥政)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內蒙古發布兩項生態損害司法鑒定領域地方標准
- 記者從自治區市場監管局獲悉:該局日前批准發布的《草原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技術規范》《生態損害野外調查樣地確定和樣方設置技術規程》兩項地方標准,不僅為草原生態系統的司法保護與責任認定提供堅實技術支撐,也將為全國其他地區開展同類工作提供可借鑒的“內蒙古經驗”。 據悉,《草原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技術規范》明確了草原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的工作程序、核心內容、技術方法及具體要求,為草原生態損害評估劃定清晰技術框架﹔《生態損害野外調查樣地確定和樣方設置技術規程》則聚焦草原、森林、農田等多元生態類型,針對性解決了長期以來損害樣區劃分、樣地確定與樣方設置等關鍵環節“標准不統一、操作無依據”的難題。…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