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初見草原(行天下)

汝 鳴
2025年10月27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莫爾格勒河蜿蜒流淌,與草原上的蒙古包相映成趣。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攝

新巴爾虎左旗草原那達慕現場,人們載歌載舞。
呼倫貝爾市文化旅游廣電局供圖

我第一次認識草原,是在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裡,明朗又歡快的基調讓我印象極深。

多年來,我一直想去祖國的北疆,一睹大草原的風採。去年,已是兩鬢斑白的我走進內蒙古呼倫貝爾的草原。

早飯后,旅游大巴駛進大草原。太陽從山丘的背后爬了上來,天空湛藍明亮,空氣好似水洗過一般清新。大地上,像是誰傾倒了綠色的油質顏料桶,任由畫師涂遍溝溝坎坎、平地山丘,一直到天盡頭。牧場綿延的圍欄內,大群牛、羊、馬啃食著青草,悠閑地甩著尾巴。這景象很是有趣,就像是畫師在綠色畫卷上,即興勾勒出的花兒,引得清風頻頻光顧。

此刻,我才深深體會到老舍先生當年的愉悅心情。車子在近些年新修的公路上行駛,草原寧靜而祥和,司機也不忍鳴笛驚擾。也許當年老舍先生一行就是在這裡遇到“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的迎接隊伍。然而,迎接我們的卻是幾位“不速之客”。

疾馳的大巴車停了下來。

“‘草原警察’來嘍!”導游笑著說,讓我們更加疑惑。不一會兒我們發現,車子前方,幾頭花斑乳牛正漫不經心地橫穿水泥公路,車裡霎時間傳來一陣會心的笑聲,引得乳牛“駐足觀望”。

隨著草原畜牧量的增長,牛羊等牲畜橫穿公路變得稀鬆平常。近些年,在行駛於草原公路上的客貨司機心中,逐漸有了一條新的“交通規則”:遇到牲畜橫穿馬路,不應按響喇叭,而是緩緩停下車子,目送它們慢慢通過。

上午10點半左右,大巴車在陳巴爾虎旗的一個小山丘腳下停了下來。公路兩側,早已停滿大大小小的旅游巴士和轎車,都是為了一覽莫爾格勒河的風光。

我們爭先恐后地爬上山丘,相機、手機的咔嚓聲頓時響成一片。

眼前的景象令我驚嘆:山丘另一側腳下,遼闊的大草原上,一條彎彎曲曲的“帶子”緩緩舞動,那便是被稱為“天下第一曲水”的莫爾格勒河。河的兩岸水草豐美、青翠欲滴,大片緩緩移動著的潔白羊群、花白牛群、黑紅馬群,似與河水一同在草原上流淌。真是一河清水、一片碧草、一群牛羊、一種詩意啊!

能看到這般詩情畫意的美景,並非易事。

“曾經,景區裡一度出現亂佔、亂採、亂堆、亂建等不良現象,莫爾格勒河因此蒙塵失彩。近年來,當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行河長制,持續開展生態保護與治理,才讓莫爾格勒河重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象,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紛至沓來。”導游動情地介紹道。

當年老舍先生一行訪問的牧業公社,如今已成為歷史,但蒙古包迎來更多五湖四海的客人。在新巴爾虎左旗哈薩爾游牧部落景區,連片的蒙古包裡不時傳來開心的笑聲,空氣中也散發著誘人的奶茶香味。

一位大嫂笑嘻嘻地將我們迎進她家的蒙古包。她一邊倒著熱氣騰騰的奶茶,一邊嘮起家常。她將那達慕比作草原上的“情人節”,講述當年那個“情人節”,她是如何“搶”到心愛的巴特爾。那得意、甜蜜、羞澀又略帶狡黠的笑,讓大家倍感溫馨與愉快。但當她講起昔日草原女兒心中的哀痛,又讓我們為之神傷。

過去,由於過度放牧,草原嚴重退化。牧民們為追逐水草,行蹤飄忽不定。草原女兒一旦出嫁,便很難再見到娘家的親人,這成為她們心中永遠的痛。

“真是感謝黨和國家在我們大草原上實施的好政策!”大嫂發自肺腑的感激,指的是這裡實施的補助獎勵政策,鼓勵牧民們承包退化的草場種草,禁牧、休牧、輪牧,守護草畜平衡,使草原生態得以修復。祖祖輩輩四處游牧的人們定居下來,過上了新生活。

草原美了,游客多了,牧民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大嫂在城裡買了樓房,孩子進城上學。她冬季進城陪讀,春回草原時才回到蒙古包,接待天南海北的游客。她家的巴特爾,專心打理承包的退化牧場,禁牧種草。自家種植和收儲的牧草,除了供養圍牧的數百頭牛羊,還足夠自家圈養的牲畜越冬。牧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草原上的人氣也越來越旺……

傍晚,落日渾圓,余暉如手掌般撫遍一望無際的草原。遠處的蒙古包升起裊裊炊煙,車窗外不時閃過牧民們暮歸的身影。他們身披晚霞,輕揚鞭兒,哼著小曲,悠閑地驅趕著馬、牛、羊群,與彩霞、晚風並肩而行。眼前的景象太過迷人,以致大巴車都顯得“邁不動腳步”,不舍地駛離。

我忙按下手機的錄像按鈕,隔窗記錄這迷人的夕照牧歸圖……

光線漸漸暗下來,大巴車也明顯提速,車窗外不時閃過一團團影子,分不清是馬、是牛還是羊。但我知道,那一定是牧民們過好日子的希望,是這美麗草原帶來的喜悅、幸福與期盼。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0月27日 第 12 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