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周邊合作 共建美好家園(邊城見聞)
![]()  | 
| 
 雲南磨憨邊檢站擠滿入境旅客。  | 
![]()  | 
| 
 在新疆和田市吉亞麗人艾德萊斯綢店裡,工作人員(右)向游客展示艾德萊斯綢。  | 
![]()  | 
| 
 2025首屆中越跨境自行車騎行活動現場。  | 
![]()  | 
| 
 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區風光。  | 
![]()  | 
| 
 2025興凱湖冬捕節開幕式現場。  | 
![]()  | 
| 
 今年6月,中國和蒙古國共同組織開展2025年“一帶一路·光明行”蒙古國行動,邀請蒙古國眼疾患者來華治療。圖為在內蒙古二連浩特市人民醫院,紅十字志願者使用輪椅協助術后患者。  | 
![]()  | 
| 
 俄羅斯葡萄酒專家在吉林通化鴨江谷酒庄開展山葡萄產業調研。  | 
![]()  | 
| 
 內蒙古科技大學蒙古國留學生在實驗室做實驗。  | 
![]()  | 
| 
 在雲南瑞麗市銀井小學,中緬兩國小學生課間共跳象腳舞。  |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5月13日至9月29日,本報推出48期“邊城見聞”系列專版,通過實地採訪中國陸地邊境地區9個省份的45個地市州盟,系統呈現各地開展周邊工作的創新與實踐,講述中國與周邊國家深化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加強經貿往來等生動故事。從互聯互通、經貿往來、農業合作到體育交流、職業教育、衛生健康等,“邊城見聞”系列報道系統展現了中國堅持踐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同周邊國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加強各領域交流,攜手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家園的生動實踐和成果經驗。
互聯互通
互聯互通是區域合作的重要支撐。近年來,中國和周邊國家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完善,公路、鐵路、港口等交通運輸體系日益健全,通關政策持續優化,為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暢通提供堅實保障。
中老鐵路連接中國昆明和老撾萬象,讓老撾從“陸鎖國”邁向“陸聯國”﹔新疆(昌吉)亞歐國際物流園連接中亞市場,推動貿易與物流高效流轉﹔中俄之間,黑龍江上氣墊船運輸讓游客即便在流冰季節也能便利往返﹔內蒙古阿拉善策克口岸設立每日國際班車,通達蒙古國西伯庫倫口岸﹔中國東興與越南芒街之間,跨境公交每日通行,便利兩國民眾走親訪友……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軟聯通,有力促進了中外民眾民心相通。
經貿往來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和周邊國家經貿合作實現從“面的展開”到“質的升華”,不斷走深走實。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中蒙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等跨國境經濟合作區,是中國深化與周邊國家合作、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平台,也是沿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口岸功能升級、物流體系優化、貿易模式創新不斷推進,為跨境貿易注入新活力。和田玉、翡翠、艾德萊斯綢等傳統商品跨境流通,不僅是經濟互利的見証,也是文化互鑒的載體。從馱馬古道到高速鐵路,從邊貿集市到數字貿易,現代口岸正讓邊境地區成為開放合作的前沿。
體育交流
體育交流是中國和周邊國家民眾之間最自然的互動方式之一。近年來,跨境賽事與民間體育活動頻繁舉辦,以運動為媒促進情感共鳴。賽事組織日益制度化、品牌化,展現出中國與周邊國家以體育促進交流、以交流增進友誼的共同追求。
2025年肅北雪域“村BA”球王爭霸賽吸引鄰國球隊參與,中國東興—越南芒街元宵節足球友誼賽成為中越邊民的年度盛事,新疆環塔國際拉力賽成為“亞洲頂級越野賽事”,丹東鴨綠江馬拉鬆吸引朝鮮選手參賽……賽場上的汗水、看台上的掌聲,讓體育交流成為民心相通的催化劑。
旅游合作
中國和周邊國家山水相依、文化相連,邊境地區的景點與習俗往往跨越國界,旅游是連接民心的重要紐帶。中國沿邊地區通過建設旅游合作區、舉辦文旅節慶、開發特色旅游線路等,積極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品牌。
中國首個跨境旅游合作區——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區內,各國游客可以一站式體驗中越風情﹔內蒙古阿爾山市憑借溫泉與林海,成為蒙古國游客“治愈系”打卡地﹔新疆阿克蘇推出“絲路文化探秘游”“龜茲樂舞體驗游”,克孜爾石窟與龜茲小巷吸引中外游客追尋絲路記憶……跨境旅游打破地理阻隔,讓各國游客共享“詩與遠方”。
民俗節慶
民俗節慶活動是中國和周邊國家文化交流最生動的載體之一。沿邊地區依托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將民俗節慶活動從民間延伸到國際舞台,成為文明互鑒與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
在廣西“三月三”、潑水節、目瑙縱歌節、中緬胞波狂歡節等活動中,各國游客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黑龍江興凱湖冬捕節、赫哲族“喊江節”、雲南普洱中老越三國“丟包節”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民俗體驗,讓中外參與者感受邊境地區民俗之美。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加深了不同國家人民間的情感與友誼。
衛生健康
中國和周邊國家以民生需求為切入點,大力推動跨境醫療合作,使醫療資源更加開放共享。跨境就醫、緊急救援、遠程醫療和公共衛生防控等機制不斷完善,切實惠及更多民眾。
西藏“黃牡丹藏醫藥文化節”讓游客親身體驗藏醫智慧與療法﹔雲南河口“國門醫院”年接診外籍患者近8000人次,為邊境地區民眾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新疆霍爾果斯探索跨國醫療保險銜接機制,提升跨境就醫便利程度﹔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構建中蒙醫療共同體,實現資源共享與互助……沿邊地區通過義診、援助、醫藥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生動詮釋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
農業合作
農業合作關乎民生大計,也是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的新亮點。得益於邊境貿易的活躍,中國沿邊地區的農業資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產業鏈與價值鏈不斷延伸,實現區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雙贏。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依托中緬友好村寨農技幫扶項目讓脫貧經驗惠及鄰國,新疆“哈密瓜節”與烏茲別克斯坦“甜瓜節”跨境聯動,技術交流讓吉林通化葡萄酒獲得“東方波爾多”的美譽,吉林白山打造“林海參鄉”品牌並舉辦國際人參節……通過經驗交流、邊境貿易、品牌建設和科技合作,中國與周邊國家農業合作不斷深化。
職業教育
借助地緣優勢,中國與周邊國家職業教育合作不斷完善,院校聯動、專業共建、模式創新持續推進,為區域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
內蒙古包頭鐵道職院通過“3+1”“中外學生混合班”等形式培養鐵路人才﹔雲南勐臘縣職業高級中學確立了“立足勐臘,聚焦老撾,輻射中南半島”的教育對外開放目標﹔雲南河口縣職業高級中學打造“雙語雙專業”模式,助推中越教育交流……職業教育正成為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既增進彼此了解、促進文化融通,又服務區域產業升級,助力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
青少年交流
青少年是中國和周邊國家世代友好的傳承者。中國沿邊地區積極開發教育資源,通過培養小留學生、舉辦研學活動等,持續探索合作新路徑,不斷拓展中外青少年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中緬邊境國門學校讓緬甸學生得以每日出國求學,內蒙古呼倫貝爾舉辦“我在中國有個家”跨境研學活動,黑龍江綏芬河開展“中俄學生家庭互訪”……這些活動讓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少年在共同學習、生活中增進友誼與信任,成為國家間深化交流合作的希望所在。
(以上文字由本報記者屈佩、劉文璋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7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