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指成拳聚合力 繪就共建共享新圖景

國之興衰系於制,民之安樂皆由治。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創新社會治理有效途徑、化解矛盾糾紛在基層、智慧平台賦能基層治理……“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大力推進社會治理領域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社會治理效能得到明顯提升。
微治理,釋放大能量
基層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裡”,也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內蒙古牢牢握緊基層治理“方向盤”,促進治理體制更順暢。
阿拉善盟阿左旗王府街道騰格裡社區黨委副書記牡丹在擔任社區工作的同時,也是一名網格員,信息採集、政策宣傳、安全巡查等都是她的日常工作內容。她說:“網格員就像是連接政府和居民之間的橋梁,確保每一項政策都能宣傳到戶,每一個居民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時響應。”
5年來,內蒙古把加強黨的領導作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根本抓手和實踐路徑,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巧做基層治理“針線活”,織密服務群眾“一張網”,以“小單元”撬動“大治理”,不斷將黨建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全力打通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
全區通過建強8.6萬余個基層黨組織,把紅色根基深扎各行各業,逐級明確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職責任務,構建自治區統籌謀劃,各盟市具體指導,區縣、鄉鎮(街道)、社區、網格四級聯動調動資源推進落實的工作格局。
小網格釋放出大能量,細節處的治理串起的是社會和諧的美妙音符。5年來,一批批創新做法植根基層、服務群眾,一件件急難愁盼隨之解決,一項項惠民實事紛紛落地。
化糾紛,織密和諧網
“暖氣管道老化,冬天暖氣不熱。”“外跨樓梯扶手生鏽鬆動,有安全隱患。”近日,在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橋東街道東民建社區馨泰嘉園小區院內,召開了一場“熱鬧”的協商議事會,社區組織小區“三戶四長”、包聯單位、居民代表共同協商解決小區難題。
“大家平時信任我,就推選我為樓棟長。這幾年大家有什麼事兒都願意和我說,我也願意為居民們解決各種煩心事。”小區樓棟長張德蒙說。
東民建社區位於老舊城區中心地帶,大部分為無物業單體樓。自從有了“三戶四長”力量的支持以及社區全面推行的樓棟居民自治,真正實現了“居民的事情居民辦、大家的事情大家管”。
像這樣黨組織領導、群眾參與的基層議事機制,在內蒙古各地落地實施。5年間,全區各盟市堅持建強自治組織體系,在社區網格長指導下,發動居民推薦熱心社區事務的居民代表擔任小區長、樓棟長、單元長,當好上傳下達的“通信員”、方針政策的“宣傳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和文明創建的“監督員”。利用黨群陣地打造居民議事廳,發揮小區長、樓棟長、單元長組織協商議事化解糾紛作用,讓群眾從基層治理“旁觀者”到“參與者”。
社會治理一頭連著民心,一頭連著黨心。老百姓在社會發展的每一步中,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智能化,賦能“微”治理
在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多多評·碼上生活”智能便民服務平台的二維碼隨處可見,居民通過掃碼可以反映問題、查看社區動態、領取品德積分等。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鄂爾多斯市以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助力全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探索出一條智慧生活、智慧服務、智慧治理的市域社會治理“智治”新思路,讓“數字大腦”成為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的技術密碼。
近年來,內蒙古堅持建強基層治理“智治”體系,實施“互聯網+黨組織+網格”行動,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進一步完善智慧平台建設,重點推動基礎數據模塊、統計分析平台、服務辦事模塊等需求最集中、矛盾最突出、使用最頻繁的功能完善和作用發揮。完善“智慧社區平台+網格微信互聯集群+手機端應用”的數字化網格應用系統,健全信息收集、問題發現、任務分辦、協同處置、結果反饋工作機制,努力做到民呼必應。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加強對社區服務、網格治理、黨員報到服務的紀實和評估,提升基層治理信息化水平。
群眾有所盼,治理有所為﹔發展有所需,治理有所行。新的征程上,面對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形勢新任務,內蒙古的“治理答卷”將精彩繼續。(記者 白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