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產改賦能 匠心筑夢

——內蒙古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向縱深推進

2025年10月17日09:2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自治區總工會“勞模工匠助企行”活動中,大國工匠盧仁峰和產業工人進行技術交流。 勞模先進代表深入基層宣講。 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上,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郭晉龍(中)介紹創新成果。

內蒙古自治區貨車司機職工職業技能比賽。

自治區總工會北疆職工烏蘭牧騎走進四子王旗,為一線礦業工人慰問演出。

項目建設現場如火如荼、企業生產線井然有序、勞動模范師徒結對……金秋的北疆大地,處處涌現著產業工人投身生產的火熱場景。

產業工人是促進產業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在內蒙古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產業工人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他們扎根生產一線,以匠心破解技術難題,他們投身改革實踐,用實干筑牢發展根基,成為驅動產業升級的“硬核力量”。

內蒙古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以下簡稱產改)工作,在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以改革為筆、以實干為墨,穩步推進各項舉措落地生根。作為產改牽頭單位,內蒙古各級工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重要論述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精神,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工作安排,錨定“政治引領、技能提升、職業發展、權益保障”四大關鍵領域精准施策、靶向發力、深耕不輟。

隨著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向縱深推進,越來越多產業工人在平凡崗位上練就過硬本領,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工人隊伍正加速形成,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北疆力量。

高位統籌聚合力 推進改革譜新篇

產改工作開展以來,內蒙古建立自治區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暨思想政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黨委統一領導、工會牽頭抓總、部門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構建起上下貫通、齊抓共管的改革體系,通過試點單位的先行先試,探索出一條符合內蒙古產業特色的產改路徑。

自《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以來,內蒙古迅速響應、主動作為,不斷深化細化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動產改工作向縱深開展。

自治區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自治區總工會)積極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將貫徹落實《意見》作為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結合貫徹《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意見》,及時召開自治區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暨思想政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定自治區貫徹落實《意見》任務分工方案,調整充實聯席會議組成單位,召開全區學習宣傳貫徹《意見》工作會議,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再上新台階。

今年年初,自治區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內蒙古自治區2025年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要點》,從6個方面提出21條具體舉措,協調各成員單位共同發力為產業工人成長成才搭台鋪路。研究出台《關於支持包頭市總工會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聚力打造新型產業工人隊伍的十項措施》,重點圍繞打造產改集群、積累創新經驗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同時,組成調研組分赴鄂爾多斯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開展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專項調研,通過實地走訪與集中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先后深入企業、內蒙古工匠學院等實地了解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開展情況,就面臨的主要問題和下一步的思路舉措開展座談交流,督促《意見》落地落實。

聚焦國有企業,自治區總工會、國資委聯合出台《關於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示范帶動作用的實施意見》,從5個方面提出18條舉措,推進國有企業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集中行動,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持續深化改革、創造改革經驗、釋放改革動能中的示范帶動作用。

圍繞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自治區總工會開展了系列特色活動。啟動首屆內蒙古自治區班組長大賽,13613名班組長報名參加﹔舉行“勞模工匠助企行”包頭示范活動﹔實施企業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助推計劃﹔召開全區工會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現場交流會﹔舉辦全區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暨新能源領域勞動競賽交流活動﹔在重慶市舉辦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期間,舉辦北疆工匠培育對象訓練營﹔建設內蒙古現代乳業職工創新工作室聯盟。

同時,自治區總工會以內蒙古工匠學院建設為抓手,構建起“1+22+N”的培育體系,印發《內蒙古工匠學院建設運行管理辦法(試行)》,今年以來,30家內蒙古工匠學院培養技能人才超2萬人次﹔出台《北疆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實施辦法(試行)》等辦法,通過北疆工匠選樹、職工創新工作室創建等舉措,形成大國工匠引領、北疆工匠示范、基層工匠支撐的人才梯隊。截至目前,內蒙古有大國工匠4名,北疆工匠85名,北疆工匠培育對象49名,盟市級工匠510名,旗縣級工匠116名。

《意見》出台以來,內蒙古產改工作已從“試點先行”邁向“縱深推進”,一系列改革制度創新正加速落地,持續轉化為驅動產業升級、賦能工人成長的實實在在的發展效能。

思想鑄魂強根基 凝心聚力跟黨走

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全區各級工會堅持黨建、產改、工建一體推進,創新載體形式,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產業工人日常學習與職業發展,引導廣大產業工人堅定不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自治區總工會大力實施職工群眾思想政治引領建設工程,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落實到分類指導、教育培訓、督查評價、總結謀劃等產改工作全過程各方面。

從5月開始,“中國工人大思政課·內蒙古篇”在全區遞次展開,全區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暨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事跡巡回宣講報告會走進12個盟市,深入企業、車間、班組、學校、農村牧區等開展巡回宣講,線上線下為2萬多名職工群眾送去精神食糧。同時,自治區總工會組建7支北疆職工烏蘭牧騎深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現場和職工較多的工業園區等開展“暖邊北疆行”慰問演出,廣泛開展“中國夢·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舉辦“閱讀經典好書 弘揚北疆文化”全區職工主題閱讀活動、職工文藝演出、主題演講比賽、網絡知識競答等活動,充分發揮工人文化宮、勞模職工宣講團等作用,廣泛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進社區宣講活動,教育引導各族職工牢牢銘記“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不斷夯實各族職工“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政治根基。

同步建設大宣傳格局,依托中央、自治區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強化對產改工作的宣傳,開辟專欄對改革成效和實踐經驗進行深入報道,堅持用正確輿論引導產業工人。做好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力工會數智化、“職工之家”APP等網上陣地豐富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活動內容,提升傳播實效。

在自治區總工會示范帶動下,全區各盟市普遍組建勞模工匠宣講團,讓先進人物走進車間一線,持續在全區掀起學習勞模、爭當先進的熱潮。

各盟市產改工作亮點頻出:今年9月,呼和浩特市總工會經市委編辦批准,正式設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部,成為全區第一家實體化設立專職部門的地方工會組織﹔包頭市總工會積極建言獻策,推動包頭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出台自治區首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決定,為弘揚“三個精神”增添法治保障﹔烏海市總工會推動海南區“小三線”軍工文化紀念館建成自治區首家產業工人教育基地﹔阿拉善盟工會以調研督查為抓手,推動產改向縱深發展。

各級產改試點不斷創新模式:伊金霍洛旗總工會創新打造“中國工人大思政課·伊金霍洛在行動”品牌,積極構建內容鮮活、形式多樣、覆蓋廣泛的工會“大思政課”育人體系﹔經緯集團工會創新運用雲端“微課堂”、班前“微黨課”、工間“微宣講”三微學習模式,持續開展班組學習會、理論宣講會、專題讀書班等活動﹔喀喇沁旗總工會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崗位職工需求,開展定制化宣講,不斷增強產業工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激發干事創業的激情動力。

從深入車間班組的實地宣講到線上平台的“雲學習”,從勞模故事到工匠事跡,在全區各級工會的引領帶動下,扎實有效的思想引領,把廣大產業工人的共識凝聚起來、力量匯聚起來。

技能淬煉強本領 賦能成長提素質

技能是產業工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驅動產業迭代升級的核心引擎。內蒙古錨定高質量發展主線,以“育技能、強隊伍、促發展”為目標,構建起“職業培訓夯基礎、技能競賽搭平台、創新載體激活力”的全方位技能提升體系。

政策引領為技能提升“搭框架”。聚焦產業工人成長需求,截至2024年底,內蒙古出台涵蓋職工技能提升、待遇保障等領域的產改配套文件40余個,全區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總量分別達到406萬人次、121萬人次﹔通過“求學圓夢行動”,幫助2.4萬名產業工人、農牧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實現學歷與能力雙提升。

賽事牽引為素質提升“搭擂台”。自治區總工會聚焦“五大任務”,將勞動和技能競賽與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重點產業同頻共振: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三北”工程攻堅戰等關鍵領域,累計開展70項全區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年均帶動4.06萬家建會企事業單位參與﹔助力實施“六個工程”,連續開展“十大行動”,通過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勞動競賽大會戰、助力自貿區創建工程打造北疆亮麗口岸工會推進會等,引導職工在重點工程一線亮本領、展作為﹔今年,在持續助力“六個工程”的基礎上,緊盯“六個行動”部署27項重點工作。

各產業工會同步精准發力,自治區能源化學地質工會聚焦新能源產業與找礦突破戰略,分別在全區新能源系統、地勘系統開展專項競賽,讓技能比拼成為服務戰略落地的“練兵場”﹔自治區教科文衛體工會推動引導職業院校發揮自身師資、設備、場地優勢,深化自身改革,在培養更多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青年學生的同時,在產業工人職業技能提升、技能競賽中發揮作用。

企業實踐為技能轉化“搭橋梁”。企業作為技能培育的主體,紛紛探索特色路徑:中鹽內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推行“雙擎計劃”,160余名管理技術骨干經系統培訓后,近70人走上中層管理崗位,同時以“技能導向+激勵相容”機制激活職工內生動力﹔內蒙古太西煤集團以“安康杯”競賽為抓手,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確認操作法,投入30余萬元獎勵資金,吸引2100余人次參與技術攻關與安全實操比拼﹔烏蘭察布市的新太集團打造“五大平台”賦能技能提升,自主開發的班組管理APP整合86個崗位標准化文件、1萬余道題庫,實現了“公司—班組—職工”雙向直達,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工匠精神、掌握精湛技藝的高素質鐵合金產業工人隊伍﹔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烏海供電分公司牽頭舉辦烏海市電力行業技能大賽、“振興杯”青年競賽,設置12個核心技術工種賽道,不僅吸引300余名技術工人參賽,更推動150余名職工通過競賽實現技能晉升或崗位優化。

從政策賦能到賽事搭台,從企業實踐到人才涌現,內蒙古正以多元舉措構建技能培育生態。這支不斷壯大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既是工匠精神的傳承者,更是產業升級的推動者,將持續在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的藍圖上書寫更多“技能報國”的生動篇章。

暢通通道優保障 激發活力增福祉

打破職業發展壁壘、完善權益保障體系,是激活產業工人內生動力的核心抓手。內蒙古錨定“讓工人有奔頭、有甜頭、有勁頭”的目標,通過健全職業發展通道、優化收入分配機制、做實權益維護服務,持續釋放改革紅利,為產業工人安心干事、舒心發展筑牢堅實后盾。

拓寬職業通道,讓產業工人“有奔頭”。各地以制度創新打破職業發展“天花板”:包頭市制定《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實施意見》,在全區首建全方位服務技術工人“一體化”政策體系,首推“新八級工”制度模式,首批評聘特級技師、首席技師﹔包鋼等企業實行首席技師參照公司級領導薪資待遇制度,北重集團建立“7層25級職業發展體系”貫通機制,一機集團建立勞務派遣工轉正式工機制,讓杰出高技能產業工人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優化分配機制,讓產業工人“有甜頭”。“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的分配導向逐步落地。內蒙古電力集團將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全流程納入人才工作范疇,在集團公司薪酬體系中設置人才當量工資,針對員工取得的職業技能等級、專業技術資格、學歷等,進行人才當量工資差異化分檔,突出對個人實力強、技能水平高的員工給予薪酬激勵。

做實權益服務,讓產業工人“有勁頭”。各地工會從廠務公開民主管理、維權服務、就業幫扶多維發力:烏海市總工會今年指導90家基層企業規范召開職代會97次,推動2966家建會企業實現廠務公開、職代會建制全覆蓋,保障產業工人在工資調整、福利分配等重大事項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烏拉特中旗總工會“工會+”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機制高效運行,形成“八位一體”協同機制,依托新時代“楓橋經驗”工會實踐站,已受理維權案件10起,成功調解6起,為職工挽回經濟損失15萬元﹔在就業幫扶上,興安盟工會打造“嶺上雲就業”服務矩陣,創新打造“5+1”服務模式,開設“興安盟工會職工夜市”,舉辦“愛心傳遞,攜手同行”助殘義賣行動等活動,助力職工群眾增收致富﹔西烏珠穆沁旗總工會積極運用“工會驛站+零工市場+社區”就業服務模式舉辦招聘活動促進就業。

從職業通道的“向上階梯”,到收入分配的“激勵杠杆”,再到權益服務的“暖心守護”,內蒙古以實打實的舉措為產業工人撐起“保障傘”。當產業工人的獲得感、幸福感、榮譽感持續增強,必將轉化為投身發展的強勁動力,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崗位上建功立業,讓“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旋律在新時代改革發展的征程中愈發嘹亮。

(本版文圖均由自治區總工會提供)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