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王虎根25年守護19萬畝林海

2025年10月16日10:1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深秋的風從谷底推上來,卷著枯草和鬆針的氣息。護林員王虎根踩著厚厚的落葉,靴底發出“沙沙”的聲響,像這寂靜山林獨有的計時器。他抬頭看了看天:“這風要是再大點,火險等級就得往上躥,得再多跑兩趟心裡才踏實。”他的聲音不高,很快散在風裡。

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包頭分局五當召管理站紹卜亥嘎查格爾兔溝的天然人工林,山高、溝深、風口多,每一陣風都牽動著王虎根的神經。10月13日,和過去無數個日子一樣,王虎根又走進了他最熟悉的紹卜亥嘎查管護區。

25年來,每年9個月的防火期,他幾乎以山為家。19萬畝林區,20多條山溝,哪裡風大、哪面坡容易干旱、哪片林子曾生過虫害,都刻在他的記憶裡。不需要地圖,他的腳步自然認得路。

突然,他在一處陡峭石壁前停下。一棵倔強的樹從岩縫裡生長出來,樹干上牢牢綁著林場的紅外相機。那面坡幾乎與地面垂直,岩石裸露,落腳點稀少。王虎根不慌不忙地卸下背包,抬手扶住粗糙冰冷的岩面,身體側轉,腳尖探尋著岩縫和微小的凸起,像一隻沉穩的壁虎,一點點往上挪動。終於到了樹下,他微微喘了口氣,伸出那雙布滿老繭和裂著口子的手,小心翼翼地拍掉相機外殼上積攢的灰塵,俯身仔細檢查屏幕上的指示燈是否還在閃爍、內存卡是否還有空間。確認設備運行正常后,他才順著原路,更加謹慎地慢慢退下來,站穩后,習慣性地拍了拍衣褲上沾染的塵土,繼續沿山脊線前行。

行走,成了王虎根生活的常態,也最終沉澱為一種熱愛。年輕時,王虎根也曾暗自咀嚼過這份工作的孤寂與艱苦。2000年,他成為山林建設工作站的一名護林員,守護后五當溝的天然杜鬆林﹔3年后調到五當召林場,他負責的管護區位於林場最偏遠的地帶——北接固陽,東連土右旗。

那時候,交通遠不如現在便利,山路崎嶇,百轉千回,從林場開車到管護區邊緣也要顛簸一兩個小時。車輪的印記往往在山前就消失了,剩下的路,全靠雙腳一步步去丈量。放眼望去,是連綿起伏的山巒。冬天的風格外凜冽,順著山口猛鑽進來,聲音時而呼嘯,時而嗚咽,吹得整片林子都在瑟瑟發抖。那時的山,在他年輕的眼眸中,確實帶著幾分蒼涼。但天性中的樂觀,讓他在廣袤而沉默的天地間,學會了自處。一個人巡山久了,他會自然而然地和自己說話,聊聊一天的工作計劃,念叨幾句家裡的瑣事,或者給自己鼓勁加油。“走著走著,就覺得離不開這片山了。”這簡單的話語背后,是25年光陰浸潤出的情感。

他撫過路旁一塊巨石:“你看它像不像隻蛤蟆?”這是他的“老伙計”,夏天常在此歇腳,看雲影掠過鬆林。石頭上還有他7年前寫下的防火標語,字跡已經斑駁:護林防火,人人有責。“每次看見,就像老朋友在提醒我。”他說。

這份堅守,村民都看在眼裡。每次下山,總有人遠遠招呼:“虎根,下山啦!”更有村民主動當他的“眼睛”,一見陌生車輛進山就打電話告知。這份信任讓他感動,每次進山都會給山裡人家捎些新鮮蔬菜。“山裡不缺肉,就缺青菜。”久而久之,這成了彼此間的默契。有時在村民家吃飯,碗裡總會多一筷子菜,“都是山裡人,懂這份不容易。”

轉過山彎,一片茂密的油鬆林映入眼帘。“這是像眼珠子一樣寶貴的林子。”王虎根語氣沉重。這些樹是上世紀70年代前輩們肩挑背扛種下的,他看著它們從幼苗長成林海。“在咱這半干旱地區,讓一棵樹活下來就像救活一個生命。能留下這片綠,太難了。”他頓了頓,笑意在眼角漾開,“前輩種樹,我們護樹,這綠是信念,得接住了傳下去。”

2013年,王虎根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10年后,他被評為全國林草系統勞動模范。“黨員就得走在前頭。是黨給了我這份責任,必須把林子守好。”如今,這份責任已開花結果——五當召林場19萬畝青山連成屏障,石拐區森林覆蓋率連續多年位居包頭市第一。

當下,無人機成了他的新伙伴。螺旋槳劃過頭頂的天空,掠過層層林梢。“這是好東西。”當初不熟悉操作,王虎根就跟著年輕人學,把步驟一條條記在本子上。現在,無人機成了他的“天眼”,既能巡查邊界,也能記錄山林的四季變化。“有了它,工作更方便,也能給這片山留下點影像資料。”

當鏡頭掠過林海,也掠過了王虎根25年的足跡。那些影像裡,有春的新綠,冬的雪脊。“山在看我,我也在看山。”他笑著說,笑容裡是與大山融為一體的篤定。“看到這片綠穩穩當當的,就覺得什麼都值。”

家人曾不理解他的常年堅守。“孩子放假時,我多在山上。”如今孩子長大了,從報道和社會的尊重中懂得了父親工作的意義。“爸,你的工作挺了不起的,我給你買了雙耐磨的鞋。”說起這些,他眼角漾起笑意,“陪伴少是遺憾,被理解是安慰。”

有人問:“如果有一天不上山了,你希望林子記住你什麼?”王虎根只是笑笑,沒有回答。風過林梢,鬆濤陣陣,那抹生機勃勃的綠,在歲月裡靜靜生長,也在他關注的目光中,向著未來不斷延展。(記者 蔡冬梅 通訊員 梁艷琴)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