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元上都遺址:金蓮川上守望“東方夢幻之城”

2025年10月16日10:0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新媒體閱讀 請掃二維碼

10月,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金蓮川草原,700年前的草原都城、內蒙古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三重城垣的恢宏輪廓被秋色浸染。紅色壓枝的灌木、黃綠相間的草地、波光粼粼的水面、候鳥翔集的濕地,今年國慶中秋“雙節”長假期間,正是被馬可·波羅稱為“東方夢幻之城”的元上都秋景如畫的時刻。上都城遺址在這如畫美景中若隱若現,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鑒古賞秋。

這座亞洲北方游牧與農耕兩大文明在長期碰撞交融中形成的具有文化融合典范價值的草原都城遺址,如今被精心守護著。牧民都斯哈拉胡策馬穿行在草叢、濕地、沙地、森林交錯的風景中,身上馬背文物保護隊的標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為彌補車輛巡查的不足,2012年當地牧民自願成立了馬背文物保護隊,都斯哈拉胡就是最早加入的3人之一。他們日常騎馬匹,冬天開雪橇和雪地摩托,全年不間斷對遺址景區進行全方位的無死角巡查。

“我們每次兩個人一組,分頭巡邏,終點會合,每人來回一趟15公裡左右,每日巡邏4趟。”都斯哈拉胡說。

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融合的杰作,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

始建於公元1256年的元上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按照中原民族背山面水的建城慣例,北依龍崗山南臨上都河(即灤河上游閃電河),在金蓮川草原上建立的草原都城,曾是世界歷史上最大帝國元王朝的首都。

遙望歷史,作為中國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發祥地,忽必烈1260年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駐帳金蓮川。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擇地興筑新城,開啟了元上都這座草原都城輝煌的百年歷史。

元上都和往南約270公裡處的北京元大都一起,共同構成元朝的“雙心臟”。1272年,忽必烈下令改中都為大都,定為全國首都,上都為陪都,實行兩都巡幸制。元大都被稱為冬都,元上都被稱為夏都。元代的11位皇帝,有6位在元上都繼位,可謂: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

元上都整座城市方方正正,朝向正南正北,顯示了當時頂尖的測繪與規劃水准。這種取自《周禮·考工記》中理想都城的布局,成為了如今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的設計藍本。

元上都城自公元1430年廢棄之后,甚少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以遺址的形態完整保存至今。

元上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文本如此表述:規模達到25131.27公頃的“元上都遺址”申報范圍,完整保存了13—14世紀元上都城的整體格局和城址(含宮城、皇城、外城)、關廂、鐵幡竿渠與墓葬群等4大人工遺存要素,以及所有游牧與農耕兩大文明結合的規劃特征﹔在150721.96公頃的緩沖區范圍內完整保存了城址的歷史環境——都城選址的山水環境要素及其空間關系和自然形態,完整保存了遺址獨特的草原景觀特色,特別是美麗非凡的金蓮川草原等自然景觀特色﹔完整保存了城址周邊的人文環境——位於城址周邊群山頂部的大量敖包,以及與之相關的祭祀與慶典等活傳統,包括當地居民對該遺址一貫的敬畏與恭敬,完整地傳承並延續了遺產在精神層面的影響力,具有很高程度的完整性。同時,“元上都遺址”的真實性已經得到考古發掘和文獻史料等“二重証據法”的印証。現有的歷史遺存真實地保存了13—14世紀的元上都在外形、材料、傳統建造技術和位置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真實保存了具有蒙漢民族文化結合特征的都城形制、歷史格局與建筑材料等﹔墓葬群真實保存了蒙漢民族於上都生活的歷史信息與物証﹔除明德門遺址和皇城東城牆進行過少量修繕活動,城址和墓葬群基本沒有出現人工干預。同時,保存至今的蒙古高原東南緣地理環境與草原特色景觀,真實地延續了草原都城的環境特征和空間感受。

2012年6月29日,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正式宣布,將中國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座巨大的文明之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今年截至目前,元上都遺址景區游覽人數24.9萬人次,其綜合營收481.1萬元。”10月15日,內蒙古金蓮川旅游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武劍銘介紹。

國際大都會驛路通達歐亞大陸,“夢幻之城”多元文化鮮活共生

作為13—14世紀世界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元上都發生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佛道大辯論”、元朝宣布成立、頒行《授時歷》、發行紙幣、創立行省制度等。在這裡,農牧文明深度交融,多元文化鮮活共生。以元上都為中心四通八達的驛路,打破了歐亞大陸壁壘,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吸引著歐亞大陸諸國的使節、旅行家、宗教人士、商人等紛至沓來。

作為元朝的夏都,每年皇帝駐夏時,元上都氈車如雨、牛馬如雲,各國使節、王公貴族、百官及商人雲集,城內居住著漢人、蒙古人、色目人、契丹人、回鶻人、高麗人、尼泊爾人等,展現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盛景。這也使其成為公元13—14世紀一座匯聚多種文明於一地的國際大都會。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也在這一時期傳播到歐洲。

“就在如今,每年來元上都遺址的外國游客也不少,在他們眼裡,元上都是‘Xanadu’,是‘仙那都’,是世外桃源。”在元上都遺址,錫林郭勒博物館副館長柏嘎力講起了這段歷史的淵源:“公元1275年初夏,經過4年長途跋涉,21歲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元上都並覲見了忽必烈,在這位外國小伙子的心中眼裡筆下,元上都是如此壯觀:‘終抵一城,名曰上都,現在位大汗所建也。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繪有種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人心目’。1796年,英國詩人柯勒律治讀到《馬可·波羅游記》,竟夢中浮現出上都宮殿的景象,遂寫下名詩《忽必烈汗》。從此,這座由宮殿、草原、森林、溪流構成的夢境中的上都——‘仙那度’成為了西方詞典中‘世外桃源’的代名詞。”

一首詩篇激發了西方對東方的狂熱想象,引起的文化旅程是源源不絕的。受馬可·波羅影響下的歐洲人紛紛駕船出海尋找前往東方的航路,從這座草原城市上吹過的風,掀起了萬裡之外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帷幕。中西方文化的交匯,也使元上都成為真正的世界大都會。

700年后,仍有人跨越千山萬水,前來尋找自己心裡的那片世外桃源。

在元上都皇城明德門前,記者遇見了76歲的北京游客杜琴甫,他已經是第7次造訪元上都了。“元上都與元大都在規劃設計上存在著固定的構圖比例,盡管元上都遺址上的建筑已經不多了,但從高大的城牆基址、鱗次櫛比的建筑遺跡,尤其串聯三重城垣的中軸線來看,元上都完美吸收了中原傳統文明禮制下的城市營建理念和傳統都城結構布局,具有中軸對稱、尊重自然、多元包容等特點。”老人指著元上都全景地圖如數家珍。

細看地圖,隻見元上都背山面河,外城、皇城、宮城三層相套,整體呈正方形。皇城位於外城的東南部,大致呈方形,宮城位於皇城正中偏北處,與皇城呈“回”字形。根據圖中標注的總體規劃形式來看,其中既有中原傳統的宮殿、廟宇等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傳統的氈帳式建筑群,整座城市將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結合於一體。

現場縱目遠望,如今上都城內的建筑物大都不復存在,但是很多建筑的台基留了下來,通過這些遺址和文獻的記載,人們還是可以遙想當年的輝煌。元上都的宮城北牆正中,建有高大的雙闕式建筑,故無北門。元代詩人就有“東華西華南御天,三門相望鳳池連”的描述。

從位於皇城與宮城南北中軸線上的皇城正南門明德門一路向北,首先經過的是宮城的城門御天門。“元人有‘御天門前聞詔書,驛馬如飛到大都’的詠嘆,一方面說明了上都和大都的關系,另一方面也表明,過去大臣在御天門下馬步行進宮,皇帝的詔書在此頒行天下。”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袁玉亮說。

再往北行,就能見到上都宮城最重要的建筑物——大安閣。史載其“高二百二十有二尺”。元朝皇帝在這裡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忽必烈正是在這裡接見了馬可·波羅一行)。如今的大安閣,隻留下柱礎石和一片磚石,已不見“大安御閣勢苕亭,華闕中天壯上京”的景象。

經過大安閣再往北,就是位於宮城北牆正中央的穆清閣,這裡是宮廷議事、宴飲、賞樂、納涼和舉行游皇城儀式的重要場所。穆清閣台基就高8米,是全城的制高點,站在這裡眺望,能看到外城的城牆像一條土龍蜿蜒在草原上。過去皇帝在穆清閣上極目遠眺,可見外城北苑栽培奇花異草、馴養珍禽異獸的皇家園林,西內店鋪林立,高百尺可容數千人同時進餐可舉行“祚馬宴”的棕毛殿傲然聳立,皇城四角寺廟、孔廟、道觀等建筑盡收眼底,不同建筑風格的殿閣廟宇相映成趣,城外關廂官署、倉址、驛館、民居、兵營鋪展,金蓮川草原歌舞升平,樂曲縈繞,何其美哉!難怪元代詩人稱其“特出層霄,冠於前古”。如今穆清閣台基上有座敖包,彩色的哈達隨風舞動,那是牧民在廢墟上堆建的,如今仍有人來此祈福。

從穆清閣遺址出來轉向皇城東北角,是大龍光華嚴寺遺址,現場有元上都遺址考古隊的工作人員正在忙碌。國家文物局2025年3月批准了元上都遺址5年的考古計劃,從今年6月到10月,考古人員要在華嚴寺台基開辟800平方米的發掘現場,這座1258年由劉秉忠督建的禪寺,將揭開元上都宗教建筑的神秘面紗。

以法守護“活態保護”,“多元一體”展示絢爛中華文明

“元上都的申遺成功,與歷史遺存的完整性、真實性密切相關。”柏嘎力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元上都遺址就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保護。1964年,元上都遺址被列為自治區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錫林郭勒盟設立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站,負責元上都遺址的管理和文物保護工作﹔1988年,元上都遺址被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正藍旗人民政府將元上都遺址內的五一牧場三分場搬遷出遺址,共搬遷牧戶103戶﹔從2000年起,在元上都遺址范圍內全面推行禁牧、圍封、水土保持、防沙固沙、環境保護等工程﹔2002年,元上都遺址文物事業管理局正式成立,專職負責元上都遺址的日常保護和管理工作﹔2016年7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元上都遺址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創新性地將祭敖包、民歌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濕地、草原生態系統納入保護對象,形成“活態保護”范式﹔2025年9月,正藍旗人民檢察院依托“檢察微+正藍旗人民檢察院派駐元上都遺址工作站”,與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圍繞遺址保護區域界樁維護工作展開交流研究完善工作。

“目前,元上都遺址遺產區面積25131.27公頃,包括整體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關廂、防洪渠、墓葬群等遺址遺跡﹔緩沖區涵蓋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傳統人文景觀,以及濕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觀在內的遺址環境。其最大保護范圍還包括位於多倫縣的砧子山墓葬群。”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陳雅光處長介紹。

距離元上都遺址5公裡的烏蘭台敖包山東側半山腰處,就是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博物館,當地人也稱元上都遺址博物館,這裡是了解元上都歷史的好去處。博物館通過9個單元、400余件文物,重點展現了元上都歷史上各民族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農牧業生產、手工業生產、文化科技、經濟等方面最為典型的歷史實証,展示了中國歷史上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兼容並蓄、絢麗多彩的歷史文化,闡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演進發展的歷史進程。

在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博物館,館內的大安閣復原模型吸引了眾多游客圍繞研究。在500多公裡外的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博物院也有大安閣模型和三重城布局展現的元上都空間格局,向無數參觀者講述元上都的歷史。據《元史》,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建大安閣於上都”。大安閣雕刻精美,氣勢恢宏,許多重大活動在這裡舉行。

在第一展廳,記者見到了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漢白玉龍紋角柱(龍紋角柱是宮殿建筑的一部分,起到支撐和裝飾的作用)。1996年,漢白玉龍紋角柱被發現於元上都遺址大安閣西南角,角柱高2.08米、寬0.54米、厚0.53米,重量達2.8噸。角柱的正面和側面雕刻著兩條對稱的五爪龍,它們張牙舞爪,氣勢磅礡。龍身上布滿了整齊的龍鱗,顯示出無盡的威嚴。此外,龍柱還裝飾有牡丹、荷花、菊花等花卉紋樣,增添了幾分柔美。

“從文化價值來看,它是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龍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象征著皇權、尊貴和吉祥。牡丹、荷花、菊花等紋飾,均蘊含著豐富的中原文化寓意,但它又在雕刻手法和整體構圖上體現出草原文化的大氣磅礡,精致中透露出雄渾。角柱的發現,為我們了解元代的建筑特點、裝飾風格以及社會文化提供了寶貴的信息。”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博物館館長莫日格吉呼說。

從博物館出來,夕陽已經為金蓮川草原鍍上金光。無人機完成對元上都遺址的最后一圈巡航,緩緩降落在機庫。牧民文物保護隊員將馬匹拴在蒙古包前,結束了一天的巡視。草原重歸寧靜,上都河倒映著星光,遺址上的漢白玉建筑構件泛著微光,監測中心大屏上,代表牆體健康的綠色指示燈如星辰閃爍。

在科技與傳統的雙重守護下,這座見証文明交融的草原都城,這座西方人心中無法忘卻的理想邦,正從歷史長河中緩緩“站起”,向世界講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永恆故事。(記者 李霞 高慧)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