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用系統思維破解草原過牧難題

坐擁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呼倫貝爾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在探索實踐中開拓創新、標本兼治,努力實現“率先破解草原過牧”奮斗目標。
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面積達10063萬畝,素有“牧草王國”之美譽。然而受自然氣候波動、傳統放牧模式限制及歷史超載等因素影響,部分草原一度面臨草場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等生態壓力。
為破解這一難題,呼倫貝爾市創建了“1+15+33”工作體系。從基礎設施建設、執法體系重塑、生產方式轉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飼草料生產加工、地域品牌打造、生物多樣性恢復等方面因地制宜率先實踐,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全市林草、農牧、宣傳、公安、交通、人社、供銷等15個部門全力配合,齊心協力,從“人防”+“技防”“四不兩直”、外來牲畜管控,到發展飼草產業、推廣舍飼圈養及生態養殖等方面,在解決草原過牧、促進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上持續發力。
解決草原過牧問題,關鍵在“管”。呼倫貝爾市系統梳理了全市國有草原、公共草場、林間草場及無草場戶草場的管理主體、管理責任、發展方向,為全市草產業及飼草料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全市樹立起“科學利用生態草,有效增加飼用草,充分挖掘秸稈草,擴大生產精飼料”的飼草發展理念。
呼倫貝爾市將劃定的9329萬畝草畜平衡區和961萬畝禁牧區全部實現“落地上圖”管理,重塑生態執法體系,建強硬件、提升軟件,形成“刑事司法+行政勸返執法”雙軌並行機制。
今年春季休牧期間,呼倫貝爾市1000多名工作人員輪流值守,嚴防外來牲畜“夾帶”進入。休牧期,全市辦理違規放牧案件78件,查驗轉場牲畜102.51萬頭隻,違規放牧指數從去年的40.12%,下降到今年的4.39%。
在產業發展上,呼倫貝爾市完善產業布局,提升收割和倉儲能力建設、加工和銷售能力建設、市場化主體能力建設,強化政策支撐、資金支撐、科技支撐、市場支撐,做到飼草飼料產量和質量“雙提高”,實現草原生態修復和畜牧業發展“雙贏”。
在推進系統解決草原過牧工作中,呼倫貝爾市在養殖方面採取“放牧+舍飼”“放牧+補飼”等模式減輕天然草原放牧壓力﹔在生產經營方面開展現代化家庭牧場、“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智慧牧場、托養代養等多種模式﹔在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依托大型養殖、飼草料生產經營企業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拓展延伸飼草料加工、畜產品採集、倉儲冷鏈等環節。
呼倫貝爾市在4個牧業旗建設“高標准羊草生產基地+優質苜蓿示范基地”模式的多年生牧草生產基地,積極探索“以畜換草、以草換草、以糞換草、以錢換草”等方式置換飼草,為廣大牧戶提供“飼草銀行”服務。
牧業旗傳統放牧思維正逐步向現代化養殖模式轉型。眾多牧民主動摒棄“多養多收”的舊觀念,通過草場整合、聯戶經營、村企合作等創新模式,探索“少養精養”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芒來嘎查是自治區牧區現代化首批試點。這個嘎查將分散的羊群整合為標准化養殖單元,同步拓展克魯倫營地旅游項目,實現畜產品增值與游牧文化傳承雙贏。嘎查合作社通過“冷季集中舍飼”模式,養殖成本直降30%。
芒來嘎查黨支部書記米吉格道爾吉介紹,嘎查原有克魯倫營地和一個家庭牧場,今年建起游牧文化基地,通過旅游來銷售畜產品。社會化服務上,嘎查通過統購統銷保障生產需求,包括打草、捆草、運輸等服務項目。
從“靠天養畜”到“生態養殖”,從“分散經營”到“集約發展”,呼倫貝爾市以制度創新破解發展難題,讓草原重現水草豐美景象。
近幾年,呼倫貝爾市草原綜合植被蓋度、草群高度、產草量三項核心指標穩居全區首位,草原植被蓋度持續穩定在75%左右,天然草原飼草產量基本能夠滿足本地區畜牧養殖需求。
系統解決草原過牧工作,給呼倫貝爾市牧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和獲得感。通過資源整合和發展嘎查集體經濟,2024年,4個牧業旗集體經濟收入、向集體成員分紅分別增加8692.19萬元、4824萬元,試點嘎查實現人均分紅1000至3000元。(記者 李玉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