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右前旗:糧食科學“儲” 減損又增收

金秋九月,走進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額爾格圖鎮,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玉米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空氣中彌漫著豐收的喜悅。作為“國家級產糧大縣”的科右前旗,此刻正以一場靜悄悄的“儲糧革新”改寫傳統儲糧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在額爾格圖鎮興牧嘎查,村民們熟練地組裝著玉米囤子,隨著手上的工具“上下翻飛”,不一會1.5米寬,2米高的玉米囤子就安裝好了。
“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村民孫國彬撫摸著新安裝的儲糧囤感慨道。今年他通過全機械化種植的400余畝玉米預計產量達50萬斤,而曾經困擾他的儲存難題,如今被這些“科技感”十足的儲糧設備化解。
興牧村村民孫國彬查看田地裡豐收的玉米。於艦勐攝
“往年玉米堆在地裡既怕鼠啃又愁霉變,光是損耗和看管費就要倒貼上萬塊。”孫國彬的笑容裡透著輕鬆,“現在能安心等個好價錢了。”
沿著蜿蜒的鄉道向北,大石寨鎮大石寨村的村部前早已排起長隊,新購置的玉米圍欄和鋼管骨架擺滿了院子,聽說今天發放儲糧工具,村民們早早的來到村部等待著領取。“今年這糧棧子一瞅就結實,安裝也方便多了。”“可不咋的,玉米收回來直接放裡面,省的折騰了。”“這回也不著急賣了,用這糧棧子,玉米放到明年夏天也不能壞。”……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
大石寨村村民嘗試組裝新發放的玉米棧子。於艦勐攝
大石寨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曹魁邊指揮發放儲糧工具邊說:“去年的玉米棧子都是用螺絲擰的,今年發放的都是卡扣式,不僅好安裝,還更結實,用2-3年不成問題。”
與以往三三兩兩來領取玉米棧子不同的是,今年村民早早的排隊來領取,觀念的轉變得益於科學儲糧讓他們獲得了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曹魁說:“原來玉米堆放的滿院子都是,天稍微暖和一點就得抓緊賣,要不就容易發霉,很難賣上高價。有了玉米棧子,就不用擔心了,每畝地可以減少霉變、鼠嗑損失近百元,還可以等到價格合適再賣,村民們收益自然就高了。”
除了村集體發力外,科右前旗還大力推廣“存糧在庫”的新模式,推進糧庫與農戶社合作,由糧庫提供烘干、存儲、銷售等服務,實現由“存糧在家”到“存糧在庫”的轉變。
興牧嘎查正在組裝玉米囤子。於艦勐攝
在推進農戶儲糧裝備升級的同時,一場更深層次的儲糧模式正在鋪開。雖然還有1個月玉米才能收割,但科右前旗益昌糧食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經理隋長振早就開始了設備的更新和維護。
“我們公司作為中糧貿易有限公司的承儲庫點,為農戶們開展‘訂單+雙代’的服務,通過簽訂合同,我們免費為農戶的玉米進行烘干和代管,還能根據每日行情靈活出售,錢還能實時到賬,農戶賣糧更放心。”這種“存糧在庫”新模式不僅降低農戶倉儲壓力,更通過專業化的產后服務打通產銷“最后一公裡”。
據統計,全旗今年266萬畝玉米預計總產量突破133萬噸。為確保顆粒歸倉,科右前旗構建起“立體儲糧+集中儲糧+糧食代存+籽粒直收”的多元減損體系,計劃在10月15日前完成儲糧立體裝具的安裝,實現“隨收隨儲”無縫銜接。
“減損就是增產,降耗等同增收。”科右前旗委書記、政府旗長劉海濤表示,通過建立全鏈條減損機制,全旗農戶糧食平均減損5%,未來將繼續深化儲糧技術革新,讓科技儲糧惠及每個農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科右前旗方案”。(於艦勐)
來源:科右前旗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