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行進中國︱在內蒙古給牛辦張“身份証”

——為傳統牧業插上數字翅膀

人民網“行進中國”內蒙古調研採訪團
2025年09月17日09:29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開肉牛產業大數據平台,園區內9萬多隻牛、6000多戶養殖戶的基本數據一目了然。

一隻肉牛從出生到餐桌,每一個環節都追溯可查。

想做到全流程追溯,就要給牛辦張“身份証”。產業園服務中心科技信息股股長張志超介紹,每頭牛都有唯一的牛隻標號,用來採集這頭牛的月齡、品種、胎次等信息。“運用二維碼等信息技術,建立了從肉牛養殖、屠宰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全過程各個環節的產品標識和追溯制度。”

屏幕中展示了花吐古拉鎮居民白巴根那養殖肉牛的相關數據。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屏幕中展示了花吐古拉鎮居民白巴根那養殖肉牛的相關數據。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辦好身份証,也意味著在大數據平台裡錄入了最基礎的數據信息。張志超說:“利用好這些數據,也就為傳統牧業插上了數字翅膀,可以進一步幫助養殖戶實現精准飼喂、疾病預防等等工作。”

他舉起手機,分別打開產業園打造的app和小程序。張志超介紹,養殖戶可以通過這些應用計算出什麼樣的飼料配比和飼養方式更優化,大數據平台能夠將該數據進行記錄並將該信息通過小程序和app再反饋給其他養殖戶。

養殖戶還可以通過手機app應用的大數據服務功能給牛治病。“點選相應的症狀特征,可以診斷該牛隻的病症,並且在治療處方功能中,可以找到用什麼藥、用量是多少的治療建議。”

通遼市肉牛產業發展基礎良好,養殖規模大,品種優良,積極建設“肉牛產業第一重鎮”。張志超表示,內蒙古肉牛產業大數據平台積極助力肉牛產業向現代化數字型轉型。

截至目前,內蒙古肉牛產業大數據平台研發的用戶應用端小程序,已完成了60多萬頭基礎母牛、新生犢牛的信息錄入,應用主體涵蓋8.6萬養殖場戶、屠宰企業和交易市場,630家金融保險機構、投入品生產銷售企業以及5426名獸醫、防疫、改良技術人員,具備了全市推廣、全域普及、全產業應用的基礎條件。

張志超表示,內蒙古肉牛產業大數據平台的建成,有效推進了數字化建設向肉牛產業深度延伸,促進了數字經濟新技術在通遼市肉牛產業發展領域的應用和轉化,提升了肉牛產業服務的工作效率、增強了肉牛產業的信息化服務水平,進而提高了肉牛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對通遼市實現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肉牛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起到了有力推動和促進作用。

他說:“接下來還要繼續完善數據鏈條的完整性,進一步向農牧民推廣好數字化管理應用工具,將先進的養殖理念以及技術思想更廣泛普及。”(富麗娟、劉藝琳、寇雅楠)

(責編:苗陽、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