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克什克騰旗:牧原河影照千秋

2025年09月12日09:2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克什克騰旗貢格爾草原風光。克什克騰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西拉沐淪河與老哈河匯流而成的西遼河,滋養出璀璨的西遼河文化。被譽為“祖母河”的西拉沐淪河,發源於克什克騰旗。

席慕蓉筆下《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那抹濃郁的鄉愁,暈染於克什克騰旗。

冰川遺跡、花崗地貌、草原湖泊、河流峽谷、火山溫泉、高原濕地、沙地雲杉演繹的大自然交響曲,奏響於克什克騰旗。

這裡,百岔河岩畫流露出先民的心靈密碼,土城子青銅甗閃耀著殷商文化的歷史輝光,應昌路斷壁殘垣訴說著一個王朝的榮辱興衰,老油坊沁潤著百年傳承的滴滴醇香,百岔鐵蹄奔騰著蒙古馬精神的奮進節拍……

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人與自然在這片大地上共同刻畫永恆傳奇。

岩畫不語 青銅尋源

岩畫,這一人類世界的“無字天書”,散落在大地的無數角落,記錄著先民對生命和宇宙的最初認知,留給世人無限的遐想。

跨過湍流的百岔河,玄武岩壁上,先民們鑿石記事,岩壁上的藝術瑰寶,承載著遠古歲月的故事,形成一條蜿蜒百裡的“遠古文明畫廊”。

“這是四重同心圓,中間是一個十字形符號,它可能代表了太陽﹔這是植物枝杈,它下面也有一個同心圓,可能表達了先民對植物神的崇拜﹔高處這個是倒三角形的人面,其左邊有一個人工修整的台階,可能是古人用來祭祀的場所……這些岩畫採用了研磨技法,初步推斷為新石器時代遺存。”站在岩壁前,克什克騰旗博物館副館長、旗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長青如數家珍。

克什克騰旗境內的岩畫群包括百岔河流域岩畫、砧子山岩畫、西拉沐淪河岩畫、土城子岩畫,作畫時代久遠,跨越時限綿長,年代上至新石器時代,歷經青銅時期,延續至遼早期。作畫手法以涂繪、刻畫、敲鑿為主,題材涉及動物、人面、符號、星象等,畫風古朴粗獷,形象逼真。2013年,克什克騰岩畫群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史學專家認為,百岔河與商人起源有關。

1973年,克什克騰旗土城子鎮出土了一件青銅甗,其造型和紋飾與河南安陽殷墟墓葬出土的青銅甗類似。這件青銅甗出土地點的北部山區,有一塊巨大的桌形石塊,正北方為一高聳的饅頭狀山峰,經考古學者研究考証,這件青銅甗應是擺放在巨石上用於祭祀神山的禮器,其時代為商代晚期。

《荀子·成相》中記載,“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契為商人始祖,砥石即為商人先民居住之地。史學界有一種觀點,砥石位於西拉沐淪河支流百岔河上游地帶。這件青銅甗的發現說明,夏家店下層文化與中原商文化具有親緣關系,為研究商人的起源提供了一條重要佐証,也在歷史長河中鐫刻下文化交融的珍貴印記。

界壕貫野 故城滄桑

盛夏,克什克騰旗歡騰了起來。

貢格爾草原草青花艷、牛羊遍野,達裡諾爾湖美麗寬闊、水光瀲灩,達達線串聯起詩和遠方,吸引著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延綿在貢格爾草原上的金界壕,是融於壯麗自然中的寶貴文化遺產。金界壕又稱金長城,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其北境修筑的防御工事,牆壕遺址總長達5000多公裡,距今已有900余年。克什克騰旗境內的金界壕為界壕主線,總長度258.7公裡,其蜿蜒起伏的雄姿依稀可辨,記錄著遙遠的烽煙往事。

草原游熱鬧場景背后,在達裡湖西南約2公裡處,沉寂著元朝最后的都城記憶。漫步在應昌路故城遺址,散落於草原深處的柱礎、石臼、殘垣斷壁等見証著歲月的滄桑變遷。

《元史·列傳第五·特薛禪》記載:至至元七年,斡羅陳萬戶及其妃囊加真公主請於朝曰:“本藩所受農土,在上都東北三百裡答兒海子,實本藩駐夏之地,可建城邑以居。”帝從之。遂名其城為應昌府。二十二年,改為應昌路。

應昌路始建於公元1270年,為弘吉剌部藩王府城,公元1285年,應昌升府為路,直轄於元朝中央中書省。“東城無樹起西風,百折河流繞塞通。河上驅車應昌府,月明偏照魯王宮。”這是元代詩人楊允孚吟詠應昌的詩篇。弘吉剌部自建立應昌城后,至少有4位首領被封為魯王,因此應昌城又稱魯王城。

在應昌外城南部一東一西分布有儒學府和孔廟遺址,遺址內“應昌路新建儒學記”漢白玉石碑的出土,見証了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

公元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元順帝退出大都,先退至上都,第二年又退至應昌,史稱北元。1370年,元順帝病逝於應昌。隨著北元勢力逐漸遠退至漠北蒙古高原,應昌路也因此被廢棄。

2001年,金界壕遺址、應昌路故城遺址一同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克什克騰旗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從2020年開始,每年把100萬元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納入旗財政預算。通過一系列舉措,增強全民文物保護意識,廣泛傳播文物所蘊含的文化精髓與時代價值。

鐵蹄奔騰 麻油飄香

“千裡疾風萬裡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一句民間諺語,生動體現了蒙古馬精神的銳氣。

百岔川自古盛產名馬,百岔鐵蹄馬是蒙古馬中的優秀種群。具有步伐敏捷、蹄質堅硬的特點,在亂石遍布的崎嶇山路上如履平地,無需另裝蹄鐵。

牧民哈斯巴根成立克什克騰旗百岔鐵蹄馬保護專業合作社,十幾年來投身百岔鐵蹄馬保種育種事業﹔克什克騰旗公安局成立鐵蹄馬騎警隊,守護一方平安﹔樺木溝景區裡,馬術實景劇《英雄的鐵蹄馬》震撼演繹紅色故事……

從某種程度來說,百岔鐵蹄馬已成為標志性符號,激勵著克什克騰旗各族人民大力弘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那是一副雕花的馬鞍,伴我度過金色童年……”經典歌曲《雕花的馬鞍》抒發了馬背民族對家鄉的熱愛與眷戀。在克什克騰旗,馬鞍具制作技藝源遠流長,百余年來,這裡生產的馬鞍以堅固耐用、美觀大方的特點而享譽內蒙古地區。2009年,克什克騰蒙古族馬鞍具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克什克騰旗的非遺瑰寶中,錘打麻油技藝也是一張響當當的名片。錘打麻油技藝古稱臥式錘榨法,元代《王禎農書》中已有詳細記載。經棚鎮常善村是錘打麻油技藝的傳承地,明清時期,山東人孟吉星將錘打麻油技藝傳入這個小山村,並在此開設老油坊。2018年,傳統榨油技藝(克什克騰錘打麻油技藝)入選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該項目入選自治區級非遺就業工坊。

王浩是這項技藝的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把瀕臨失傳、不景氣的老油坊進行了重組、恢復,並牽頭成立了呼德艾勒農牧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老油坊,合作社發展鄉村旅游和科普研學項目,吸引游客們前來親身體驗和了解錘打麻油技藝。

“麻油有魂魄,匠人自謙恭。我們這一代傳承人要保持匠心,保護和傳承好這項古老的榨油技藝,讓更多的人通過錘打麻油走進克什克騰旗,了解克什克騰旗。”王浩說。

草原依舊清香,大河依舊浩蕩,克什克騰旗是游子心中從不能相忘的遙遠故鄉,是千百年來承載先民歡樂與憂傷的文明故鄉,是如今人人向往的心靈故鄉。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塵封的史冊裡,讀懂文明源遠流長,在鮮活的當下,深知傳承責任重大,正傾力守護文明根脈,共同譜寫嶄新與精彩。(記者 周秀芳 韓繼旺 李卓)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