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縣:鬆漠長河映古今

林西縣城一角。林西縣委宣傳部供圖
赤峰市林西縣,北依綿延的大興安嶺,南臨奔流的西拉沐淪河,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在時光裡溫柔相擁、交相輝映。
盛夏時節,我們走進林西縣,觸摸這座人文之城的歷史肌理,傾聽這座移民之城的血脈交響,仰望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星芒。
從白音長汗遺址升起8000年前的炊煙,到大井古銅礦深處閃爍著青銅時代的爐火,從唐設鬆漠都督府經略北方,到清代草原驛站的駝鈴悠揚,從革命年代“熱北小延安”的豪情激蕩,到“多彩林西”的新時代篇章……一條貫穿時空的文化長河,奔騰在鬆漠大地上,鑄就了這座塞北古城獨特的歷史厚度與文化品格。
人文之城 古跡遺痕
站在白音長汗遺址的山崗上瞭望,西拉沐淪河在遠處蜿蜒流淌。這片10余萬平方米的土地,封存著中國北方最完整的史前文明序列。
在這裡,興隆窪文化的半地穴房址內圓形的灶坑還殘留著史前人類的煙火﹔趙寶溝文化的陶器上,刻著精美的勾連紋和之字紋﹔紅山文化的玉器雖歷經千年,仍散發著溫潤的光澤,那是先民對“美”的最初詮釋。
林西縣博物館原館長王剛介紹,遺址是1986年修建平雙公路時偶然發現的。從距今8200年的小河西文化,到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再到紅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這裡疊壓著五期文化層,形成一條延續數千年的完整文化譜系。
南行6公裡,嘎斯汰河南岸的鍋撐子山靜臥在晨霧中。這是一座以細石器文化為特色的遺址,距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遺址中出土的細石器——石鏃、石刀、石刮器和彩陶,每一件都帶著歲月的溫度。
1930年冬,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赴林西縣鍋撐子山遺址調查后指出,該遺存是長城南北文化接觸的關鍵區域,其細石器與彩陶的共存現象,為破解中原與北方史前文化關系提供了地層學突破口。
而在位於林西城東北20公裡處的大井古銅礦遺址,則閃耀著青銅文明的光輝。煉爐遺址中殘留的砷青銅痕跡,見証著北方民族在冶金史上的獨特貢獻。
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1974年考察大井古銅礦時,稱其為“中國礦冶考古的裡程碑”,改寫北方民族“技術滯后”的認知。
“大井古銅礦遺址目前已發掘出土和採集各類採礦石制工具1500余件,還有一部分用於鑄造的古代器具。碳十四測定屬於夏家店上層文化,距今2900年左右,是我國北方最早發現發掘的礦冶遺址。”王剛指著一處綠鏽斑駁的礦洞介紹道。
時空折疊,一眼千年。從唐設鬆漠都督府,到遼金建制更迭,再到明清的風雲變幻,鬆漠大地始終是游牧與農耕文明交融的紐帶,鐫刻著歲月的不朽傳奇。
唐貞觀二十二年( 648年),設立鬆漠都督府(今新城子鎮),統轄契丹“潢水之南,黃龍之北”的廣袤地域,以羈縻之策聯結中原與草原,使其成為中原王朝經略北疆的戰略支點。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林西縣境內設立海拉察克驛站(今五十家子鎮),是南連內地、北接草原的交通要塞,駝鈴馬幫穿梭不息,中原與草原的物資在此交匯,形成了“草原首驛”的繁華景象。
林西從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文化開端,經過青銅文明的洗禮,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碰撞,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積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移民之城 多元交融
巴林放墾,始有林西。
1908年,熱河都統廷杰的奏折獲清廷批准,移民實邊,放墾置縣,“林西”作為縣名正式出現在中國版圖上。因其地處“巴林草原之西”而得名。
當時,來自山東、河北、山西及周邊等地的移民,帶著對新生活的希望,風塵仆仆來到這裡,拓荒墾殖,謀生興業。
移民的創業史浸透血汗。初抵時,他們“居草棚、食糠秕”,在沙地與寒風中開鑿溝渠,引嘎斯汰河水灌溉農田。
首任知縣張文灝以政令促城建:1912年頒令“領街面者限期筑屋,違者撤地另放”,這道政令催生了林西最初的街道格局,也奠定了這座邊塞軍事重鎮的根基。
烽火邊城見証了移民的堅韌。1916年秋,庫倫叛軍首領巴布扎布率部進逼林西。鎮守使米振標跨馬巡城,懸賞求賢,閑員許克武挺身而出,在西山炮台連發三炮,炸斃巴布扎布於陣前。從此“三炮定林西”的傳奇故事傳頌至今。
移民的血汗澆灌出沃野良田和市井繁華。他們帶來了中原的農耕技術——種植玉米、高粱、小麥,飼養牛、羊、豬﹔他們帶來了中原的手工業——紡織、釀酒、打鐵﹔他們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儒家思想、私塾教育、傳統節日。
民國初年,林西已成為“南貨北銷、皮毛南下”的樞紐。德興元的駝隊北聯蒙疆,裕興棧的糧車南通貨棧,200余家商號沿街鋪展,磚瓦琉璃取代氈帳,金匾燈籠照亮城鎮,形成了十字大街的繁華矩陣。
城隍廟會的香火裊裊,老君堂前的社戲咿呀,秧歌會上龍燈翻滾、旱船搖曳,再加上八方美食的香氣彌漫——這些鮮活的場景交織在一起,恰似一幅靈動的民俗長卷。
正如《林西移民紀事》所載,中原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晉商文化和塞外的農耕文化、游牧文化交匯於此,山東人的堅韌與河北人的豪邁、山西人的聰慧在炊煙中交融,不僅塑造了林西“塞外江南”的風貌,也催生出林西“開拓包容、務實進取”的移民文化基因。
英雄之城 豐碑永鑄
1945年8月的陽光穿透戰火硝煙,照亮了林西解放的黎明。三個月后,中共林西縣委、林西縣政府宣告成立。這座邊陲小城由此肩負起特殊使命——成為冀熱遼地區的戰略指揮中心,被歷史賦予了“熱北小延安”的稱號。
冀熱遼中央分局、冀熱遼軍區、熱河省政府等領導機關相繼遷駐於此。程子華、黃火青、歐陽欽、烏蘭夫、李運昌等革命家的足跡踏遍了林西的街巷村落。
烽火歲月裡,林西人用血肉書寫了“英雄”的定義。他們既有勒緊腰帶的支前壯舉,更以物資、情報、后勤構筑起“銅牆鐵壁”,使林西成為穩固的根據地,為解放戰爭提供了堅實的后方支撐。
1946年11月,“朱德騎兵旅”在林西成立,先后參加了解放多倫、錦州、平津等戰役,戰功赫赫,威名遠震。1949年2月3日,具有歷史意義的北平解放入城式,其中受檢閱的騎兵部隊就是這支鐵騎勁旅。
“現代花木蘭”郭俊卿,14歲女扮男裝入伍,五年間雪夜送信、白刃沖鋒,屢立戰功,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唯一的特級女戰斗英雄。
2009年,郭俊卿與劉胡蘭、向警予、江竹筠、趙一曼等女英雄,一道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模人物。
今年60歲的林西鎮居民李淑芬老人,提起父親的大半生戎馬生涯熱淚盈眶。她的父親李國臣參軍時隻有16歲,跟隨部隊轉戰大半個中國,身上留下的累累傷痕就像一枚枚勛章,刻著硝煙彌漫的戰場記憶,藏著保家衛國的赤膽忠心。
林西縣博物館館長白明澤介紹,當時人口僅9萬的林西縣,8000余名青年毅然參軍,譜寫了“八千子弟赴前線”的壯麗篇章。他們投身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戰事,448名在冊烈士與無數無名英雄血洒疆場。
山河銘記,薪火永續。
如今,林西縣西山頂的革命烈士紀念塔靜默矗立,塔身“為國犧牲永垂不朽”的刻字在朝陽下熠熠生輝。博物館內,孩子們走進紅色文化展廳,那份對英雄的敬意、對家國的熱愛,在沉浸式體驗中更加鮮活而深刻。
鬆漠長河,奔騰不息。
從遠古時期的文明曙光,到移民匯聚的多元融合,再到英雄輩出的紅色歲月,這裡的每一處歷史遺跡,每一段移民故事,每一個英雄事跡,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歷史天空,也為林西縣的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記者 周秀芳 韓繼旺 及慶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