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小漿果的“雙重”使命

近年來,集生態與經濟效益於一身的藍靛果產業在呼倫貝爾蓬勃興起,種植規模已達6000多畝,形成了從鮮果銷售到精深加工完整的產業鏈條——
“看著這30噸藍靛果,心裡既踏實又激動。踏實的是,當初認准藍靛果產業這個思路沒走偏﹔激動的是,咱北疆大地也能種出致富果!”9月10日,走進呼倫貝爾市藍靛果加工車間,內蒙古麗森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利生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
近年來,在祖國北疆呼倫貝爾市,承載著生態與經濟雙重使命的藍靛果產業正蓬勃興起。作為富含花青素的“超級水果”,藍靛果產業集生態與經濟效益於一身,為林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形成從鮮果銷售到精深加工完整的產業鏈條。
每年7月上旬,是採摘藍靛果的最佳時機。種植園區內,成串的藍靛果綴滿枝頭,顆粒飽滿,讓人垂涎欲滴。看著工人們穿梭於茂密的果林中,忙著將成熟的藍靛果採摘、分揀、裝盒、送入冷庫儲存……呼倫貝爾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所長魯海濤感慨不已。
在魯海濤看來,呼倫貝爾市藍靛果產業的崛起,得益於兩方面的助力。一方面是政策“搭台”。2022年,當地林草部門將藍靛果種植納入《生態產業乘時乘勢發展行動計劃》,2021年依托退耕還林政策,在新巴爾虎左旗種植4657畝藍靛果。這一布局既筑牢生態屏障,實現涵養水土、改善區域生態的實效,又為產業規模化發展打下根基,讓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當地以“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為目標,依托中央財政林草科技推廣項目《藍靛果引種馴化及推廣示范》,與高校、企業深度合作,將適合本地生長的藍靛果新品種引入牙克石市及鄂溫克族自治旗等地的林場、苗圃及農戶小院。創新探索林下經濟、庭院經濟等多元模式,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藍靛果憑借極高的營養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被譽為“第三代小漿果之王”,這種源自寒溫帶的特殊漿果,對生長環境有比較苛刻的要求:它能在零下40℃的嚴寒中存活,卻會在盛夏35℃的高溫下停止生長﹔它渴望陽光的滋養,又懼怕正午的烈日灼傷。正是這種獨特的生態習性,讓藍靛果種植成為一門需要精准把控環境參數的科學藝術。
“我們從2019年起與東北農業大學深度合作,陸續在新巴爾虎左旗、牙克石市、鄂溫克族自治旗等不同區域推廣藍靛果引種栽植。通過穴狀栽植調控密度、高台栽植‘兩行一帶’等技術模式,建成400畝適合呼倫貝爾市的引種馴化及推廣示范基地,同步建設10畝引種保存圃。目前已成功引入‘蓓蕾’‘藍精靈’‘烏蘭’3個新品種,示范基地苗木生理性狀優良、長勢旺盛,5年生單株結果可達4斤以上。”呼倫貝爾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寧心哲說。
為扎穩產業規模化發展根基,整個團隊一直遵循“小范圍引種示范、大面積推廣種植”的思路推進科學種植。如今,呼倫貝爾市藍靛果種植規模已擴展至6000多畝,探索出了可復制的“呼倫貝爾經驗”。
在藍靛果加工車間的產品展示區,藍靛果原漿、果醬、口服液等系列產品琳琅滿目。楊利生指著生產線向記者介紹,藍靛果種植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育苗、栽種、管護、成果、加工各環節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自從公司發展藍靛果產業后,每年帶動200多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有了成熟的技術支撐,公司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通過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更多周邊農民加入,一起把藍靛果產業做大做強。
從林間小漿果到產業化碩果盈枝,藍靛果在呼倫貝爾市的蛻變,串聯起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脈絡,更見証著這座北疆城市“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蝶變。
發展的背后少不了科技的支撐。據呼倫貝爾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工程師李欣介紹,為了讓藍靛果技術成果真正落地見效,研究所持續加強與企業、高校的協同聯動,逐步搭建起“培訓+交流+研討”的多維推廣體系,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切實提升了整個產業的技術水平。
按照發展規劃,呼倫貝爾市將持續擴大藍靛果標准化種植規模,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深加工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與此同時,通過深度挖掘藍靛果文化內涵,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多元融合的“藍靛果+”產業越走越遠……(記者 李國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