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黃河臂彎亮起暖心燈

孟佳澍
2025年09月05日09:28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清晨七點,河套平原的陽光穿過薄霧,洒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民主村的電力驛站。那順老人戴著老花鏡,指尖在智能手機上輕點幾下,笑著對電力網格員吳祥龍說:“小吳你看,這個月電費又省了三塊八!”過去要跑兩公裡去鎮上繳費,如今在“蒙電e家”APP上就能搞定。身后牆上,“紅石榴”服務卡上包片責任人的電話格外醒目。驛站外,連片的高標准農田裡,引黃滴灌設備正勻速轉動。農墾供電公司的李雲峰手持測溫儀,仔細檢查機井變壓器:“這2.5萬眼機井都裝了智能電表,今年新增節水能力0.8億立方米。”黃河水順著電力驅動的管道,靜靜滋潤著萬畝玉米田。

從城市到鄉村、從園區到牧區,內蒙古電力集團巴彥淖爾供電公司以“供電+政府+園區+社區+鄉鎮”的“四融四進”模式,織密電力“毛細血管”,把優質服務化作陽光雨露,浸潤每個角落。

變壓器旁算清“省錢賬”

在三一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總裝車間,80米長的風電葉片在機械臂上完成最后檢測。車間外,7台變壓器平穩運行,為年產500台風電主機的生產線輸送“滿格電力”。“從開工到投產,供電公司總是‘超前一步’。”運維工程師高永旺指著配電室的自動化圖模說。供電公司不僅開通綠色通道,30天完成8台變壓器投運,還幫助企業優化電網布局,使光伏發電項目並網效率提升40%,每年節省的電費可抵一套生產線的維護費。

進企業檢查用戶側設備運行情況。許令奇攝

進企業檢查用戶側設備運行情況。許令奇攝

這樣的“電力護航”已成常態。在內蒙古易中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冷藏車間,工人們正將鮮玉米送入冷鏈庫。“用電高峰時,供電所每周都來監測負荷,從未掉過鏈子。”電氣車間主任劉成翻著報表說。企業升級數字化車間后,供電公司幫助規劃變壓器負荷,每月享受冷鏈物流電價減免基本電費達6萬元,生產效率提高28%。據巴彥淖爾供電公司營銷部負責人楊開龍介紹,通過“一企一策”定制服務,已為1629家企業提供成本測算和交易策略優化、安全體檢等“一企一策”定制服務,精准服務招商引資項目全過程,推動32個重點項目提前投產,累計增供電力3.64億千瓦時。

充電樁裝進“心坎裡”

“張大姐,充電樁裝好了,以后下班回家就能充!”在臨河區日月新苑小區,電力施工人員吳志敏完成了第13個充電樁的現場勘察工作。居民張麗看著嶄新的設備笑開了花:“供電公司與社區、物業等部門多方協調,積極為我們解決了充電樁的安裝難題,現在我們小區都裝了13戶了。”在供電公司與社區共建的服務點裡,“民情日記本”記錄著1800條已解決的訴求。從老舊線路改造到獨居老人上門服務,電力網格員與社區網格員形成的“三級聯動”,讓民生訴求響應時間縮短至分鐘級。

安裝充電樁。受訪單位供圖

安裝充電樁。受訪單位供圖

在舊城營業站的“光明小馬扎”議事會上,站長李賀正和居民代表討論老舊小區電網改造方案。“電力線路老化嚴重,短路跳閘故障頻發。”居民李建國說。電力規劃人員立即拿出改造圖紙:“下周一就開工,對小區內的電纜、配電箱、空氣開關等電力設施設備逐步進行升級改造,改造后,供電可靠性將得到較大幅度提升,保障用電無憂。”這樣的場景,每月都會在臨河區的56個社區電力服務點上演。

電採暖暖了“炕頭心”

“以前燒煤取暖,一冬下來爐膛黑、屋裡嗆,光買煤就得花三千多。現在改了電採暖,室溫穩穩地保持22℃,政府補貼后一年電費才1100元。”杭錦后旗農民老李指著牆上整齊的電線,又望向屋頂連片的光伏板,“這板更神,發的電自家夠用,余電上網一年還能多掙兩萬塊。”

電力工作人員到牧區老人家中進行檢修。巴根那攝

電力工作人員到牧區老人家中進行檢修。巴根那攝

這一變化,自2022年巴彥淖爾市被列為全國第5批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項目試點城市起,供電公司累計投入資金20.76億元,全面完成全市7個旗縣區4902個村的“煤改電”用戶通電任務,新架10千伏線路1675千米,0.4千伏線路3604千米,新增及改造10千伏配電變壓器5013台,推動地區散煤清潔化替代約51萬噸,減少碳排放約135萬噸。數據顯示:冬季空氣質量優良率提升18個百分點,農戶取暖成本平均下降40%。

搶修農田電力設備。郭書玥攝

搶修農田電力設備。郭書玥攝

在杭錦后旗蔬菜大棚裡,科技賦能的電力正改寫農耕傳統。種植戶王秀蓮點開手機智能控制界面,棚內補光燈隨即亮起,滴灌帶開始均勻滲水:“供電公司給裝的這套系統,光照、濕度全由電調。你看這辣椒,一畝地多收3000斤不說,電費還省了三分之一!”如今,在163.03萬畝高標准農田裡,電力驅動的智能滴灌、溫控設備已成“新農具”。

石榴籽結出“團結果” 電力先行助北疆

“馬扎上的微課堂開講啦!”民主村文化廣場上,“石榴籽”理論宣講隊隊員正用快板演繹“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台下漢族、蒙古族、回族群眾聽得入神。宣講間隙,電力志願者發放蒙漢雙語安全用電手冊,手把手教大家使用智能電表。

深入村庄開展宣傳活動。巴根那攝

深入村庄開展宣傳活動。巴根那攝

在這個居住著5600余名各族群眾的村庄,供電所7名員工與村民結下深厚情誼。回族養殖戶馬永祥的牛棚線路老化,電力隊員冒雨搶修﹔蒙古族老人其其格的光伏板出故障,電力網格員迅速驅車上門檢修。“我們和供電公司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村支書張三明說。

巴彥淖爾供電公司的生動實踐,正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的真實寫照。公司以“四融四進”模式為載體,在服務自治區“六個工程”“六個行動”中,走在前、作表率。通過“助企行動”為企業紓困解難,通過“溫暖工程”讓農牧民清潔取暖,通過“區域合作深化行動”助推新能源產業發展。每一項舉措都緊扣自治區發展大局,每一個數據都見証著電力服務的溫度與力度。

從城市到鄉村,從園區到牧區,巴彥淖爾供電公司用3341名電力人的腳步,丈量6.51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的民生溫度。截至目前,已完成107個村社線杆改造,建成7個園區電力服務站,推動非電網直供電小區全域清零,讓138萬電力客戶在“用上電、用好電、不停電”中,感受到電力系統的有力支持。

“電力是經濟的血脈,更是民生的底色。”巴彥淖爾供電公司總經理鄭璐表示,公司將持續深化“四融四進”模式,讓電力服務既當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又做民生幸福的“壓艙石”,為自治區辦好兩件大事貢獻更多電網力量。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電力之光正照亮北疆兒女邁向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